中国宁波网讯 3月2日讯 说来惭愧,做了15年的“余姚媳妇”,在余姚过春节,算上今年才是第4回。
记得头回来余姚是1993年的春节。那时我对余姚方言还不太听得懂,自然不可能在言语上犯什么“错误”,但一下火车,先生就对我脚上穿的长皮靴和头上戴的棒球帽发出了“警告”:你这种打扮太招摇了,到农村是会遭人议论的。于是,我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新媳妇”一进婆家的门,赶紧换上姐姐亲手纳的棉布鞋,把帽子塞进行囊后再去挨家挨户地走亲戚。虽然感觉装扮有些不伦不类,但我知道,这就叫“入乡随俗”,谁让我是先生家所有亲戚中惟一的“外地人”呢。
今年就不同了。这个春节,二哥家里新添了2个“外地人”,分别是他的温州女婿和丽水儿媳。这下子,家庭聚会的气氛就不一样了,原本因我调来余姚已久家人不再经常使用的“姚普”又全都冒了出来,一声声不够标准但却充满温情的问候与祝福声在堂前席间弥漫开来……
现在,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正越来越多,“外地人”以不同方式逐步融入余姚这个大家庭。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年加大,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也明显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着的这座城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由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组成的“家”会变得越来越温暖。 (仲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