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崔小明)去年,余姚市黄家埠镇水稻种植大户李雪棠利用冬、春闲置水稻田,连片种植“花30” (啤麦品种)啤麦105亩,平均亩产达300公斤,高产田350公斤,每亩净收益250元以上。这为平原稻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据了解,每年冬、春两季,我市约有45万亩耕地处于抛荒状态。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抓冬季农业开发,绿色过冬,但终因缺少调整门路及品种技术,冬、春两季耕地抛荒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九三学社宁波市委会的一些农业专家经过科学论证调研后认为,发展啤酒用大麦(以下简称啤麦)生产不仅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而且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据初步估算,每亩可为农民带来净收益约250元,抛荒的45万亩耕地至少有一半可用于发展啤麦生产,仅此每年就可为农民增收约5000万元。
45万亩耕地冬、春两季抛荒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现有水稻种植面积156万亩左右,其中早稻32万亩,晚稻124万亩。传统的晚稻种植以“春花(粮、油、肥)-早稻-晚稻”三熟制为主。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再加上传统冬、春两季主导作物的比较收益大幅下降,不少农户将所承包的耕地仅仅作为自家口粮田使用,因此他们往往只种一季晚稻,而让耕地在冬、春两季抛荒。据统计,124万亩晚稻中的单季晚稻种植面积78万亩左右,在冬、春两季处于抛荒状态的有近45万亩。大量耕地季节性抛荒,不仅导致耕地、光温水、农机具等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而且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村生态环境变差。尽管我市积极通过发展蔬菜、瓜果等途径进行平原稻区冬、春两季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部分冬、春抛荒耕地得到了利用,但仍难以全面解决耕地抛荒问题。
发展啤麦生产的有利条件
据了解,我市曾是全国啤麦生产四大区域之一的“江浙麦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啤麦生产,如余姚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青岛啤酒大麦生产基地,栽种最多的时候达19万亩。根据中国啤酒工业行业信息网统计,由于进口啤麦价格节节攀升,国内啤酒企业纷纷把采购原料的重点又转向国内,而国内现有啤麦种植面积满足不了国内啤酒工业的需要。经过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育,目前推广的啤麦品种在抗逆性、丰产性等方面大大超过传统品种。专家指出,目前推广的啤麦品种“花30”、“港啤1号”等产量高、品质好。从近年示范试种的情况看,平均单产300公斤,最高达400公斤,而且啤麦品质如麦粒色泽、千粒重、蛋白质含量等指标都可与进口啤麦媲美。啤麦种植用工省、机械化程度高,有利于规模化种植,可实现农作物的工业化生产。
种植啤麦可使农民增收
据有关专家估计,全市平原稻区45万亩冬、春抛荒耕地,可规模化(10亩以上)种植啤麦的面积20万亩左右。按照2004-2006年示范田平均亩产300公斤,近三年市场平均收购价每50公斤约75元计,亩产值约450元,除去直接成本约200元,每亩净收益约250元,扩种20万亩啤麦可增加种植农民净收入近5000万元。此外,发展啤麦生产可带动种子、收储等相关行业提高收入,并能提高冬闲期农业机械利用率,提高农机具机耕收入。土壤经种植啤麦,由于排水的沟、渠畅通,土壤经干燥、风化,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同时,麦秆还田,增加了有机肥料,有助于单季晚稻增产。种植啤麦,绿色过冬,能净化空气,减少杂草,减少后作水稻病虫害,有利于稻田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环境友好型农业。种植啤麦,无需灌溉,有利于冬闲期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省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