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浙东经济合作区“金南翼”的一体化试验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7-03-19 07:04:27

  本报记者朱宇

  核心提示

  中国宁波网讯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政策层面,中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了以经济区发展为内容的区域规划;在操作层面,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经济区已经风起云涌。

  作为国内成立最早、也是目前最具活力的经济合作区之一,浙东经济合作区不但以占浙江28%的国土面积,贡献着全省GDP的“半壁江山”,还以20年不懈的一体化努力,在诸多领域率先打破了行政区划的藩篱,促进了生产要素在甬、绍、舟、台四市的自由流动,并在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的转型中,构建起一个市场主导型的长三角“金南翼”。

  东方大港跨越“红线”

  去年年初,经交通部批准,宁波-舟山港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宁波-舟山港是我国突破行政区划、联合建港的第一例,其成功运作,无论是对浙江乃至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大陆港口新型竞合关系的形成,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事实上,除了分属不同城市,合并前的宁波港和舟山港在自然属性上就是一个港口。两者同属一片水域,分享一条黄金航道,甚至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也经常会共用一些锚地。但是,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限制,两港一直分而治之,在岸线规划、集疏运网络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各自为政,一条世界级的“蓝色公路”,其资源并没有得到最佳配置。

  2003年,宁波港和舟山港的一体化工作正式启动。经过两市4年多的共同努力,如今的东方大港终于跨越了行政“红线”,初步实现了品牌、规划、开发和管理的“四统一”。而在这艰难的跨越中,两市已经建立起了党政主要领导的定期会晤制度,相关合作协调机制也在操作中日趋完善。去年年底,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正式编制完成。

  而这,只是两港一体化的开始。根据两市业已达成的共识,下一步将联手开发金塘、衢山、六横等岛屿,发展集装箱运输和大宗散货运输,力争到2015年,在北仑、金塘、衢山、六横形成30个大型集装箱泊位以及一批大宗散货泊位。到2020年,宁波-舟山港年吞吐量将超过5亿吨,进入世界港口前3位,成为世界级特大型港口和现代化集装箱远洋干线港。

  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宁波-舟山港正在与绍兴、台州合作,推进集装箱干支线和无水港建设,共同打造宁波、绍兴、舟山、台州港口水陆组合群。四市港务部门还出台鼓励政策,开展“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集装箱直通关运输,为外贸出口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而依托港口,四市临港工业、水产品加工业以及现代物流等相关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个沿海产业带和长三角南翼国际物流枢纽开始在这里形成。

  融入“第六大都市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长三角正在崛起以上海为龙头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对于浙东经济合作区来说,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一个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不但是合作区内部要素流动的重要保障,也成为整体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前提。

  2001年,针对浙东区域交通“欠账”多、统一规划滞后的状况,甬、绍、舟、台四市首次制定了《浙东经济合作区交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四市合力投入1093亿元,打通陆海空现代化交通“大动脉”,为四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优质高效的交通保障。此后,四市合力解决资金、土地、拆迁等三大难题,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加大。仅去年一年,四市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49亿元,创历史新高。

  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市实施、分段建设”的原则下,四市高速公路建设率先取得了突破。2002年,甬台温高速公路在合作区内全线贯通,加上此前已经建成的杭甬高速、上三高速,合作区内初步形成了“A”字形高速公路网络。2005年底,甬金高速公路也在合作区内贯通,至此,浙东区域已建成高速公路600多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在绍兴、舟山和台州三市的积极支持下,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于2003年正式动工。作为合作区对外沟通的重要通道,跨海大桥将大大拉近四市与上海的空间距离,使合作区进入上海2小时交通圈。区位优势的凸现,将使四市更好地集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承接上海产业辐射和产业转移,分享世博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目前,浙东经济合作区内还在加紧实施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台金高速公路、诸永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上筹建中的浙江沿海高速公路、绍嘉高速公路、绍诸高速公路等工程, “两纵两横两连”的“田”字形开放式交通网络正在全区逐步形成。

  2005年10月,甬台温铁路正式动工,这条铁路将把宁波、台州、温州三市一线串起,形成省内铁路环形格局。通过沪杭、浙赣及拟建的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还将连通全国铁路大动脉,成为长三角通向珠三角的重要交通通道。

  共享资源破瓶颈

  “蓝色国土”是浙东经济合作区最大的资源宝库。但是近年来,特别是中日韩渔业协定生效后,全区海洋捕捞业面临严峻挑战。四市渔业部门联手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海水养殖,在苗种、饵料、防病及养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入。四市间的水产品交易也日趋活跃,其中宁波收购的水产品70%来自舟山。

  东海渔场是中国第一大渔场,常年有近4万条渔船在海上作业,其中2万多条属浙东四市所有。因气候、机械故障等原因,这个海域每年都会发生数百起渔船安全事故。去年,四市海洋渔业部门共同出资,设立了海上渔船互救补助资金。这个跨区域的海上见义勇为基金开了国内先河,在东海渔场编织起一张安全保障网。

  水资源是制约合作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实现淡水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一个规模宏大的浙东引水工程已经全面展开。工程主要由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及其输水河道、曹娥江大闸枢纽、曹娥江上游水库、曹娥江以东配套输水建筑物以及舟山大陆引水工程等组成,总投资约60亿元。

  2003年初,在宁波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舟山大陆引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来自镇海岚山水库的清泉源源不断地流向舟山。去年7月,宁波与舟山又签署了姚江引水协议书,宁波将全力支持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工程建设。

  2005年底,总投资13亿元的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动工,这是我国在强涌潮河口地区建设的第一大闸。大闸建成后,将在上游形成一个90公里长的河道水库,平均每年可增加利用水量6.9亿立方米。在这个浙东引水枢纽工程中,宁波方面也投资了1.5亿元。目前工程已经建设过半。

  与此同时,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曹娥东至宁波市区引水工程也已经启动。其中前者将于今年建成,与曹娥江大闸枢纽同步发挥作用,每年可向上虞、余姚和慈溪分别配水1.1亿立方米、0.7亿立方米和2.4亿立方米;后者主要利用建设中的杭甬运河,引水到宁波市区,年引水量达2.6亿立方米。

  此外,宁波还与新昌县合作建设钦寸水库。这个水库建成后,将通过一条23公里长的隧道向宁波亭下水库送水,宁波因此将每年获得1.29亿立方米优质水。

  打响一张“浙东牌”

  浙东拥有长三角举足轻重的制造业,制造业基础雄厚,名品荟萃,四市政府部门因势利导,加大了联合创牌、联手扶牌和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着力打造自主创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00年,合作区四市首次联手,在广西南宁举办“浙东经济合作区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会”;次年在台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日用商品交易会上,四市再度携手,设立了统一的“浙东展区”。

  在浙东品牌频繁出现在国内各类经贸活动的同时,四市还尝试抱团“走出去”。2002年,甬、绍、舟、台四市来到越南胡志明市,举办了中国浙东经济合作区经贸博览会,把浙东品牌打到了东盟市场;2004年,四市又组织相关企业赴泰国,参加第三届泰国中国商品博览会,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对外亮出浙东品牌,对内则致力于构建一体化的无障碍大市场。近年来,四市积极鼓励商贸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联手拓展农村市场。宁波“三江”、 “新江厦”、 “余姚华联”三家企业在台州、绍兴农村集镇开出了10多家连锁超市、近70家便利连锁店。宁波“老板娘”大酒店落户舟山,舟山“来必堡”、 “华必和”、“啸鼎鸡”快餐店也在宁波开业,宁波向阳渔港还投资7500万元在绍兴设立了“新港”。

  面对海外零售业巨头在浙东抢滩布阵,宁波慈客隆超市、新江厦超市、宁海小小超市、绍兴供销超市、台州华联超市达成共识,以“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区域联动”为目标,建立了“浙东连锁超市采购联盟”,并在品牌、物料、优势商品等方面进行整合,在宣传广告、货架陈列、购物袋等方面统一行动,提升了浙东本土超市的竞争能力。

  浙东地区山海壮美,人文荟萃,浙东经济合作区用一根根丝线,把珍珠般散落的美景串连起来,整合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打响了“浙东”旅游品牌,形成了唐诗之路、佛教之旅、历史文化名城游、名士故里游、海岛游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浙东旅游产品。2005年,四市还制定了《浙东经济合作区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推出“寻访浙东红色火种”主题活动,红色旅游点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余姚市以红色旅游进入浙江十大旅游休闲城市行列。

  从行政区经济到区域经济

  浙东经济合作区成立于1986年。现在探究合作区成立的背景,其中有一条不能被忽视的原因:在改革开放初期,能源匮乏、资源分布不均衡,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国家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处于计划经济边缘的浙东四市不可能自我封闭起来,构筑起各自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一种主要来自民间的市场冲动构成了四市走向一体化的最初动力。

  正是顺应了这种市场需求,1986年,当时的宁波、舟山、绍兴、台州四地市自发成立了一个协作联谊会,借助行政力量自我清障,互通有无,对稀缺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此后,这个跨区域的协调机构不断升格,1988年成为浙东四地市市长、专员联席会议,1994年升格为浙东经济合作区市长联席会议。

  随着中国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推向深入,四市民间资本迅速积累,原来市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对经济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市长联席会议作为合作区最高协调机构,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合作区相继成立了交通、旅游、金融、外经贸、商贸、渔业、工业、科技、公安、港口、环保等十一个专业组,基本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些跨区域的重大问题协商解决的重要平台。

  “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区域经济,第一个推动力是市场,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协调和整合必不可少,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进行区域规划。”浙东经济合作区市长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王光龙说。

  这些规划主要体现在港口、交通、旅游等方面。统一规划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各市原来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了合作关系,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形成了一个分工合理、重点突出、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区域产业结构。

【编辑: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