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道路上迈出积极步伐
巴音朝鲁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对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
成绩令人鼓舞
巴音朝鲁指出,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这几年,是宁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重要时期。三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省委“八八战略”,扎实推进“六大联动”,加快建设“平安宁波”、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创新突破,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道路上迈出了积极步伐,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5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8%、20%和22.7%。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强,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区域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136个,1160个村完成环境整治,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超过80%。
———港口交通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发展优势得到新拓展。宁波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位次由大陆第5、世界第22位上升到大陆第4、世界第13位;货物吞吐量由1.85亿吨增加到3.1亿吨,居大陆港口第2位,世界排位由第5上升到第4位。大交通建设步伐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迈出大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
———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审批制度、财政体制、投资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化。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2亿美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三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深化文化大市建设,城市软实力逐步增强。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深入,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解难创优活动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2006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74元,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47元,年均增长12.5%,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深化,团结和谐的局面得到新发展。坚持依法治市,推进法治宁波、 “平安宁波”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保持安定有序。
———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果。认真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完成县(市)区、乡镇两级换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固本强基,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经验弥足珍贵
巴音朝鲁说,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这几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有许多深刻体会,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坚持,并不断加以丰富。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践科学理论,切实做到善谋全局。第二,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第一要务,着力推进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民生问题。第四,必须锲而不舍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第五,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努力汇聚强大合力。第六,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核心作用。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
本报讯巴音朝鲁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对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进行了全面阐述。
奋斗目标
巴音朝鲁说,今后五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加快“平安宁波”、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建设,着力推进科学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60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0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0000元和13000元,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全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和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进一步确立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社会和谐进步,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安定有序,建成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力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民主法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基本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六大提升
巴音朝鲁指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走具有宁波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实践已经证明,实施“六大联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的要求,符合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推进“六大联动”,着力谋求深化拓展,努力实现“六大提升”,推动宁波现代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六大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高效配置空间资源,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功能,加快都市区北部中心和象山港生态经济型港湾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南北组团为两翼、中小城镇集群推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坚持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争创产业发展的长期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集约集聚发展、比较优势突出、高成长性的产业链条;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高地。完善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举全市之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能力。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港口大桥带动功能。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紧紧依托深水良港、跨海大桥和辽阔海域,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使宁波人民引以为豪的独特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立足长三角,面向长江流域和更大范围,提高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充分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联接上海、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全面推进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和要素的大融合,努力把大桥打造成“经济走廊”、 “信息走廊”和“文化走廊”,使宁波成为长三角南翼接轨大上海的重要节点城市。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按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要求,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积极吸引国际优质资本、国际知名企业机构、国际优秀产业人才扎根宁波,广泛动员千军万马“走出去”,行商闯天下,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努力构建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营造国际化的人文和商务环境,全面塑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城市品质和形象,让宁波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形象大步走向世界。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增强,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努力打造山青、地绿、天蓝、水碧的生态城市,为宁波未来和子孙后代留足良好发展空间。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四大“五百亿工程”,完善立体交错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先进高效的公用设施体系、保障有力的要素支撑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在发展中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高度重视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使绝大多数家庭实现小康。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开展解难创优活动,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巴音朝鲁同志代表十届市委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一)
稿源: 宁波日报 2007-03-28 07:10:15
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道路上迈出积极步伐
巴音朝鲁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对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
成绩令人鼓舞
巴音朝鲁指出,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这几年,是宁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重要时期。三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省委“八八战略”,扎实推进“六大联动”,加快建设“平安宁波”、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创新突破,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道路上迈出了积极步伐,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6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5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8%、20%和22.7%。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强,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区域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136个,1160个村完成环境整治,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超过80%。
———港口交通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发展优势得到新拓展。宁波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位次由大陆第5、世界第22位上升到大陆第4、世界第13位;货物吞吐量由1.85亿吨增加到3.1亿吨,居大陆港口第2位,世界排位由第5上升到第4位。大交通建设步伐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迈出大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
———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审批制度、财政体制、投资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化。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2亿美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三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深化文化大市建设,城市软实力逐步增强。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深入,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解难创优活动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2006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74元,年均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47元,年均增长12.5%,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深化,团结和谐的局面得到新发展。坚持依法治市,推进法治宁波、 “平安宁波”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保持安定有序。
———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果。认真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完成县(市)区、乡镇两级换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固本强基,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经验弥足珍贵
巴音朝鲁说,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这几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有许多深刻体会,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坚持,并不断加以丰富。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践科学理论,切实做到善谋全局。第二,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第一要务,着力推进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民生问题。第四,必须锲而不舍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第五,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努力汇聚强大合力。第六,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核心作用。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
本报讯巴音朝鲁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对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进行了全面阐述。
奋斗目标
巴音朝鲁说,今后五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加快“平安宁波”、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建设,着力推进科学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60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0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0000元和13000元,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全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和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进一步确立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社会和谐进步,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安定有序,建成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力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民主法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基本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六大提升
巴音朝鲁指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走具有宁波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实践已经证明,实施“六大联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的要求,符合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推进“六大联动”,着力谋求深化拓展,努力实现“六大提升”,推动宁波现代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六大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高效配置空间资源,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功能,加快都市区北部中心和象山港生态经济型港湾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南北组团为两翼、中小城镇集群推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坚持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争创产业发展的长期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集约集聚发展、比较优势突出、高成长性的产业链条;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高地。完善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举全市之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能力。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港口大桥带动功能。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紧紧依托深水良港、跨海大桥和辽阔海域,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使宁波人民引以为豪的独特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立足长三角,面向长江流域和更大范围,提高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充分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联接上海、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全面推进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和要素的大融合,努力把大桥打造成“经济走廊”、 “信息走廊”和“文化走廊”,使宁波成为长三角南翼接轨大上海的重要节点城市。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按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要求,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积极吸引国际优质资本、国际知名企业机构、国际优秀产业人才扎根宁波,广泛动员千军万马“走出去”,行商闯天下,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努力构建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营造国际化的人文和商务环境,全面塑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城市品质和形象,让宁波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形象大步走向世界。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增强,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努力打造山青、地绿、天蓝、水碧的生态城市,为宁波未来和子孙后代留足良好发展空间。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四大“五百亿工程”,完善立体交错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先进高效的公用设施体系、保障有力的要素支撑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未来五年,我们要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在发展中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高度重视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使绝大多数家庭实现小康。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开展解难创优活动,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编辑: 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