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慈溪
慈溪市经营大统筹
稿源: 慈溪新闻网  | 2007-04-02 11:03:12

  记者鲁企望励文科

  “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首个县级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家电之都”、“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这一项项荣誉分别被江阴、张家港、顺德、东莞等城市夺得。以此为城市名片,他们不断推进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

  这批国内领跑、国际闻名的实力城市、活力城市、创新城市,在“十一五”新一轮发展中,注入“统筹”、“协调”、“和谐”的元素,进入更高层次的追求,更显美好未来。

  工业化的列车引领着城市化的浪潮,站在新起跑线上,他们又率先从经营城市走向城市经营,加快城市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丰富城市文化生态内涵,给人以启示。

  

  启示一:统筹规划,实施城市经营战略

  

  城市建设,规划先导。在江阴,规划是政府的第一资源,做好规划是政府的第一责任。

  我们在江阴参观考察时,来到位于天华文化中心的规划展示馆,只见一个大沙盘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十一五”江阴城市总体规划。该市各镇都有这种沙盘规划图。

  统筹城乡规划,描绘发展蓝图。

  十五期间为了改变城乡建设“二元”结构状况,提升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江阴立足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空间的整体性,把江阴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按照发展空间、功能定位、布局定点要求,编制完成了“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城镇布局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详规、绿地系统规划等12项规划,实现规划的全市域覆盖。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29.5平方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50.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198平方公里,并正在按100万人口的规模打造大城市。

  着眼于整合优化区域资源和要素配置,江阴市对城乡区域产业发展进行明确的功能定位,提出加快建设五大板块产业集群,因势利导,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2006年8月,江阴市委、市政府站在江阴未来发展战略高度,抢抓接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第三轮发展机遇,把建设临港新城作为江阴再造区域经济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提出了临港新城建设“500天行动计划”。围绕“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互动发展”的战略,统筹好临港新城与沿江各镇的关系、商务区与新港区的关系,开发建设与富民安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整体规划、中央商务区规划和新港区规划,整合各类资源,制造业锁定石油化学、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制造、新材料、工业装备、生物制药六大产业;服务业大力引进金融、保险、进出口贸易等服务单位,涉外代理公司、各类事务所等经营性服务业,酒店、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物流业大力发展与码头相关的产业。

  江阴临港新城规划启动不到一年,已基本完成188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港口产业发展规划和新港区设计方案,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新老港区整合工作基本完成,去年又有7个万吨级泊位建成投运,并与上海港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多少全国百强县市追求的荣誉标杆为江苏省张家港市率先夺得。2005年,张家港高标准通过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张家港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带交汇处。近日,我们随市党政代表团赴张家港考察学习,从城市到乡村,从硬件基础设施到城市人文,从经济发展到社会事业,所到之处无不展现这座现代化港城发达的经济、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和谐的人文。

  张家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市文明的业绩有目共睹。现代城市框架逐步拉开,通过连续3次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了规划有序、各具特色的“一城四片区”市域城镇体系,城市化率达6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发展,根本在富民。张家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推进农村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苏南经济发达县市,村集体可用收入在百万元以下的属经济薄弱村。张家港现有181个村,虽说富裕村多,大多年集体可用收入在百万元以上,但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2005年张家港市有关部门的普查显示,年集体收入不足5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就有40多个。通过建标准厂房,推行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的制度创新助增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张家港市力争在2010年前消灭经济薄弱村。

  以城市标准规划农村,以社区标准建设村庄,以市民标准培育农民,全面加快农村城市化、村庄社区化、农民市民化进程,这是张家港市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后所形成的独特风景。

  从2004年10月份开始,该市就开展农村集中居住工作,计划在全市形成620个集中居住点,每年至少整治规划50个点,计划通过五六年全部完成。

  自1990年以来,全市已有6.3万户农民通过自然过渡和拆迁,进入镇区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公寓房和联体房内,占全市总户数的20.5%。

  文明先过环境关,城市农村同建设。

  上世纪90年代,张家港创全国卫生城市时,多渠道筹资20多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同时,通过推广市场化、法制化、社会化管理模式,开展以“洁美家园”为主题的大环境整治活动,使卫生观念在广大市民群众心里深深扎根下来。全市环境卫生做到了城镇与农村一个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一年四季保洁程度一个样,体现了地方特色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文环境,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

  城市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江阴、张家港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样板;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顺德、东莞,则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启示二:以商兴市,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工业立市,三产兴市,对于进入后工业化发展时期的上述地区来说,面临着二、三产业的新转型,三产发展又有新的商机,城市经济中第三产业比例正在上升。

  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容量却越来越小的这些城市而言,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第三产业为可持续发展创造绿色增长方式,拓宽城市现代化多元化就业空间,增加城市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为富民开辟低门槛创业途径。

  发展新型服务经济,已成为这些城市经济的新增长极。江阴、张家港“十五”与“十一五”比较,三产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将由35%上升到39%和40%;东莞三产占比已达42.3%。

  这些新举措主要有:加大开放力度,引进全球500强连锁零售巨头;依托自身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以及会展、旅游等服务;以市场化手段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服务于区域经济等。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港吃港。张家港、江阴依托港口发展现代物流业。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带交汇处,是长江南岸一座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

  张家港提升“区港联动”先发优势,抢抓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沿江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港口为依托,园区为载体,加快“以港兴市”步伐。张家港拥有33公里的长江深水岸线、对外开放泊位5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4个,开通了欧、美、加及东南亚等18条国际集装箱航线,为全国木材、钢材、粮油、化工品等货物的重要中转港。2006年,张家港口岸货物吞吐量达到1.02亿吨,成为全国首个吞吐量超亿吨的县域口岸。园区功能不断提升;依托“两区两园”(张家港保税区、省级开发区、扬子江化学工业园、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吸引了一大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龙头型企业和旗舰型项目落户。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是全国第三家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已进驻物流企业70家,总投资超40亿元,进出区货运量和海关税收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同类保税物流园区之首。未来3至5年,张家港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具备较强集聚力的区域性物流基地。

  江阴最大的特色是濒临长江,港口是江阴最大的核心战略资源。以前,江阴曾错失过机遇,在新一轮发展中,江阴理所应当要做好做深临港这篇大文章。通过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加快经济国际化,提升城市集聚辐射能力;通过加快建设临港新城,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地位和作用。

  根据江阴十一五经济规划,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要新增4个百分点,其中有2个来自港口经济的现代物流业。2006年江阴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6万标箱,货物吞吐量5740万吨,居全国内河港口第五位。今年力争突破3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7000万吨。

  土地资源制约是摆在各地经济发展面前一个不争的现实,如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城市型经济?

  顺德区一手加大发展经济的力度,使顺德会展业逐步向国内外一流会展靠拢,通过办好家电、机械、家具、花卉等会展,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提升会展的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水平,顺德的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

  另一手加快研究改造村级工业区和城中旧厂房、鼓励企业建设高层厂房等。位于顺德区容桂街道的天富来国际工业城,由港商通过整体承让一村级工业区后,全面改造,统一规划,建设具有多层厂房的工业集聚区,以高科技产业为导向,重点发展生物制药、智能家电、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IT电子等产业,厂房建筑面积由原来40万平方米增加到225万平方米,增加4.6倍,工业总产值可增加10倍左右。

  广东、苏南各地是最早推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三集中”的地区。据介绍,这些年张家港新办工业项目90%集中在各类园区,地处城中村的前溪社区,已经改造成园林式社区,其9家村企业全部搬进了镇工业集聚区。

  利用地理位置,优化交通运输、发展服务业集群,东莞虎门镇实施内外源并进、工商并举战略,按照稳定农业、优化工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思路,在保持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商贸虎门,形成工业、商贸服务、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2006年,大大推动了服装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三产占比达到48.6%。

  启示三:建设文化生态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文化体现城市特色,把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有机结合,提炼城市精神,城市内涵丰富充实。

  随着绿色生态理念引入城市建设,不断改善提升城市的创业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文化生态城市,成为这些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同追求。

  城市文化建设重在设施。江阴市高起点建设天华文化中心的理念就体现了超前的眼光,较强的文化资源整合力。

  以现代民族音乐奠基人刘天华名字命名的天华文化中心,建筑总面积6.4万平方米,既是江阴文化事业的精品工程,也是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天华文化中心的设计遵循了建设面积与城市尺度相平衡、现代风格与人文内涵相融合的概念,功能配套齐全。主体建设除“一院五馆”外,并配套一座高84米、设有双层旋转厅的光明塔,一组体现江阴特色的刘天华塑像、一个可以容纳5000人的露天演艺广场以及一批可供江阴市民休闲观光健身的琵琶湖、音乐喷泉、儿童游乐场、水波纹广场等公共空间。天华文化中心集会议、文化活动、展览展示、阅览培训、休闲娱乐、游览观光等功能于一体,其中,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图书馆“五馆”并联组合成近380米长的一个巨大的弧形主体建筑,大剧院独立设计并与“五馆”通过街楼组合成整体。五馆由屋面飘顶连为一体,共同怀抱天华文化中心广场。

  以天华文化中心为特色代表,各地域市文化设施建设,都把文化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中,大到教育设施、文化场馆,公园绿地,小到城雕、街景小品,都孜孜以求,注入当地文化精华。

  建设先进文化,关键要育人。各地都把培育高素质市民,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头戏来唱。广东这些市、区引进高等教育和科研单位,兴办职业学院,形成高级人才和高级蓝领配套的“人才库”,并把大批外来打工者纳入培训改造;张家港为实现由农民向市场、再向文明市民的转变,近年来,把对市民的教育要求全面引入农村,每年拿出1亿多元资金用于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并且形成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各镇全部建成省级教育现代化先进镇。

  江阴、张家港两市都已跨入首批国家生态市行列。江阴大力推进“清水、蓝天、家园、绿色、宁静”五大工程,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前人均公共绿地达11.84平方米,地表水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率达到91.5%。

  张家港市扎实推进“三清”、“三绿”、“三改”工程,实现全国环境优美镇“一片绿”和卫生镇村创建“满堂红”,还先后荣获全国首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首批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

  暨阳湖生态园是张家港市为提供城市品位、综合利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而兴建的一项综合性工程,目前,1.56平方公里的中心景观区内道路、桥梁等基础工程以及区内绿化、野生岛、音乐喷泉、沙滩栈桥、假日广场、野趣园等工程基本建成,向市民开放。2002年,通过国际招标,由美国HILL公司规划设计。园区规划总面积4.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000多亩,绿化率达45%,总投入将达200亿左右。此外,湖区征地、拆迁、安置任务已过大半,二期基础设施、景观工程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房地产项目已经启动,经营策划、湖区管理等工作正在逐步深入。暨阳湖生态园的建设,扩大了市区水域面积,改善了城市生态条件,为居民创造了一个和谐、亲水的休闲环境。

  顺德加强环境保护,每个镇都建立污水处理厂,十一五期间做到“没有冒烟的烟囱,没有污染的河流”。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文和谐,这不正是这些地区城市经营大统筹的最好写照?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