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新闻网讯又是一年清明节,人们都纷纷以自己的方式缅怀着逝去的亲人。担篮,是以前人们上山“加坟”时的必备器具之一。
担篮一般以二至四层居多,第一层较之其他几层浅,一般存放碗筷,其他几层则摆放食品。清明“加坟”时,担篮里一般放有鱼、肉、笋、豆芽、纸钱、香烛等。担篮除了在清明上坟时充当装食品的工具外,在婚嫁场面也能看到它的身影。此时的担篮两侧将贴上大红的喜字,里面放着鱼、肉、笋、蛋、馒头、面干等食品,俗称送“小担”,即新女婿送给女方长辈的礼物。女儿出嫁后,在婚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娘家人还将挑着担篮给男方送“小鸡”,里面放上香袋、麻糍、蚊帐、扇子、鱼、肉等物品,扇子则送给男方的长辈,其余的则给婆家。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礼节已渐渐淡去,在求快、求新的社会,这些都成了儿时从奶奶口中听到的故事了。
担篮的制作是一个十分繁杂的过程。制作时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运用各种编织方法编成,主要编织方法有:十字编、人字编、圆面编、穿插等。制作时编织精细、耗工较大,常用来装食品、放花果等。盖面上编有喜字或其他图形,篮柄装饰异常工整别致,多刻有龙凤等图案。现在,在宁海的乡间依旧能看到担篮,不过,此时的担篮一般只放在家中存放物品,已很少拿出来再充当竹篮的作用。(记者 潘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