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 菁通讯员王伟霞
鄞州区姜山镇蔡郎桥村的卢方兴日前在田头检查秧苗生长情况。老卢今年54岁,中等个子,瘦瘦的。他是我市种粮大户协会会长,今年承包540亩地,400亩种早稻,剩下做秧田、种西瓜。
正在装水泵的小伙子是老卢的儿子卢为法。他今年31岁,跟着父亲种田已有十年。小卢读过初中,是父亲的得力助手,凡是与机械搭界的事,全由他“承包”。
父子两代在宁波种水稻20年,见证了我市种粮方式在此期间的巨变。
卢方兴说: “我是1988年到宁波来种田的。当时承包60亩田,全部靠手工种。像现在这个季节,天不亮就起床,耕地要牵着牛弯着腰,拔秧、插秧全部要弯腰。耘田要跪在水里。最辛苦的是夏收夏种,弯着腰用镰刀割稻,打稻机要一脚一脚踏。满箩湿谷,全靠肩膀挑。狭窄的机耕路,手拉车也拉不进。那时候,一个夏天不知道要脱几层皮,亩产最高才390公斤。”
卢为法插话: “我们十年前就用抛秧盘播种,现在用插秧机,一天能种60亩。人工最快一天只能插一亩。现在也不必耘田了,杂草用除草剂防治。镰刀差不多也用不上了,我开着联合收割机,一天能割三四十亩。有了机械,人工省多了,这几百亩田,平时只有我们父子俩和三四个帮工,去年我家早稻平均亩产有450多公斤。”
市农技推广总站站长张松柏认为,这两代人的体会,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市的传统耕作方式已经改变。水稻抛秧、免耕抛秧、撒直播、稻鸭共育等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正在普遍推广。与从前繁重的体力劳动相比,水稻轻型栽培技术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种稻时弯腰耕种、拔秧、插秧等问题,而且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同时节省秧田、增收增产、提高品质。比较传统耕作方式,直播水稻每亩可省成本40多元,水稻抛秧可增收60多元,免耕抛秧可增收80元至110元。稻鸭共育技术可以利用鸭吃虫、吃草、松土,增加土壤有机质,控制水稻害虫减少农药用量。此外,结合稻田养鱼,放置频振式诱虫灯杀灭水稻害虫,并为鱼提供食物,还能达到生态栽培要求,种出无公害稻米。
图为卢方兴父子正在购买农资。(严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