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4月28日,30多名白发苍苍的宁波老知青在“东海云顶”的茶山上重逢,几十双大手握在一起,眼角里流出的是激动的泪水……回到了最熟悉不过的“知青房”,他们回忆过去、述说着分别后的生活,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出现在了记者的面前。
四十年后重相会
“老徐,你也赶过来了啊!刚才老王已经到了。”尚在茶山工作的唯一一名老知青朱国宝,在“东海云顶”景区大门口负责游客接待工作,迎来了一个个当年和他一起从宁波过来的“老战友”,让他笑得合不上嘴。
前两天,宁海茶山林场委托本报发出邀请,欢迎曾在茶山工作过的宁波老知青回“家”看看。消息刚一刊出,不少在宁波、宁海的老知青纷纷打电话和林场场部联系。
从宁波、宁海等地赶来聚会的宁波老知青有30多名。最让他们开心的是,41年不曾相见的老知青———陆敏宝也回来了。“1963年,陆敏宝和我们一起来到茶山,挖水库、盖茅草屋、开荒山,都留下了辛勤的汗水。三年后,他去吉林当了18年的兵,后来听说转业到宁波工作了,但一直没有见过他。”朱国宝见到老朋友格外兴奋。
永远的“孔爸爸”
采访中,宁波老知青提到最多的是他们的老场长——— “孔爸爸”。知青们口中的“孔爸爸”名叫孔繁春,山东人,是名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干部。1958年退役后来到了宁海茶山林场,任茶山林场的第一任场长,一当就是18年。
当天,79岁的“孔爸爸”也来了。知青们很快围在了他的周围,一声声“孔爸爸”叫得还是和当年一样深情。
当年,就是“孔爸爸”把他们从宁波接到茶山林场,并且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看他们。 “我们刚到茶山时,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又要上山干活,每个月14公斤的口粮根本不够吃,‘孔爸爸’看在眼里,千方百计为我们想办法。有一年,恰好当时的宁海县委书记李树平来到茶山检查工作, ‘孔爸爸’趁机向他提了要求。结果李书记回去后不久,我们的口粮就从14公斤增加到了24公斤,这个标准在宁波地区是最高的。可是后来,我们才知道, ‘孔爸爸’每天和我们一起干活,但他自己的口粮却还是老样子,每个月12公斤。”
“老场长”告诉记者: “这些‘孩子’很热情的,我每次去宁波,只要他们知道了,都会打电话请我过去吃饭,在宁波,我不愁没饭吃。”
希望茶山成为国家森林公园
“19年前,我刚离休时,我就想到在我们的茶山办一个休闲避暑山庄,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对茶山有着特殊感情的孔繁春老人和老知青们一起,重走了一边已经成功被开发成“东海云顶”景区的茶山。
一路上,看着当年自己栽种的小树成了参天大树,望着千亩连片茶园成为浙江名茶的主要生产基地,这些老人都开心地笑了。 “为了种好树,我们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哟!”孔繁春老人笑着说,茶山属于沿海高山,不仅湿气重,而且还带着一定的咸度,刚开始时,大家对此认识不足,以为只要是高山树种就可以了,结果种什么死什么。“比如黄山松,我们原以为黄山的海拔和我们茶山差不多,种黄山松应该没问题,结果没两天就枯死了。”后来,他们到处请教专家,不断试验,10多年后才选定适合茶山种植的4个树种———金钱松、扁柏、日本冷杉和柳杉。
孔繁春老人对现任的林场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现在的茶山已经是省级森林公园了,这样好啊,我们原先种下的树木都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但我更希望茶山能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90岁老人连打一天电话
本报的连续报道也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当天下午3点多,记者刚回到报社,就接到了读者张先生打来的电话。张先生的外公今年90岁了,早在1955年从宁波下放到茶山,参加垦荒队工作,和1963年下去的宁波知青们彼此十分要好。这次,他外公看到本报的连续报道后,又勾起了很多回忆,他很想和这些宁波知青取得联系。为此,昨天老人连打了一天电话,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能联系上记者和茶山林场。记者马上回电给老人,老人说: “我真想听听他们的声音。”
记者还从茶山林场了解到,明年是茶山林场建立50周年,届时,茶山上将举行一个盛大庆典,知青们又可以团圆了。(景波雪晴陈勇方敏/文徐佳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