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军备通讯员赵鹏程叶照永
“五一”长假,到余姚梁弄镇采桑果、吃农家饭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自己下地采摘的,每人买票30元,一小篮鲜桑果可卖20元,每天前来采摘桑果的有三四百人,到农家饭店用餐需提前预订。
余姚市老区办负责人说,该镇共有果桑1800亩,是三年前由市扶贫办牵线、扶持,鄞州区湾底村提供树苗种植的,是一个扶贫项目。现在搞农家乐,既提高了桑果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餐饮、垂钓等其他行业,使村集体和农民都增加了收入。
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从2004年起,确定了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100户以上的村100个,作为市级重点扶持村,还有103个村由有关县(市)和市级机关(单位)挂钩结对进行帮扶。近年来,市财政在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扶持村级集体经济、改建自来水等方面,对这些村进行重点倾斜;市、县机关部门及企业也各显神通,出钱出力给予大力帮扶,有力地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高山移民过上幸福生活
5月2日上午,余姚梨洲街道的阳光公寓。63岁的应美英在二楼一套125平方米的住房里,准备烧饭给87岁的婆婆和11岁的孙子吃。她原来住在黄明村的高山上,山上的生活过得很紧巴,后来又迁到山下,有两间旧楼房。自从搬迁到这里,以前租房修自行车的儿子,现在改为开出租车了,每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儿媳妇到附近厂里上班每月有六七百元,老伴在一个单位当门卫有550元。一家人四世同堂,生活过得很安稳。 “住得越来越好,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应美英感到由衷地高兴。
这个“阳光公寓”,是余姚市高山移民集中安置小区,设施与城市其他小区没什么两样,已入住的1000多户人家,都是梨洲街道的茭湖、燕窝、黄明等8个山区村的普通农民。这样的房子,每平方米政府只向农民收850元,而现在的市价至少需3000元。
据介绍,在余姚市的兰江街道,还有一个安置小区——— “西南公寓”,共有750套房子,已基本建成,年内可入住。这两个高山移民安置小区,余姚市财政共投入近3亿元,农民得益2亿多元。从2003年到现在,余姚市已拆迁了高山上的81个自然村,3165户农民1万多人从自然条件较差的高山上搬迁下来,住进了崭新的成套房。
宁海、象山、奉化、余姚等四地,引导高山、海岛的群众向中心村、中心镇集中。在宁海深甽镇柘坑戴村,有49户人家从更高的山上搬迁下来,自建了新房。这些移民下山后,将原来自然村里的房子拆除,整理出的土地,由国土部门回购,也是一笔可观收入。
从市扶贫办了解到,山区人口梯度转移工程实施四年来,全市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了高山、深山、海岛农户9253户、人口27165人,整体拆迁自然村225个,退宅还耕还林3414亩,推进了山区、海岛群众异地脱贫致富进程。多种措施为薄弱村“造血”
奉化大堰镇董家岙村,地处深山中,与新昌相邻,全村160户人家,600余口人,有一半外出谋生,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空白。如何让这样的经济薄弱村尽快脱离困境?市扶贫办和奉化老区办的同志,经过调研后,决定通过种植白茶,让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收入。他们扶持该村集体种植了白茶80亩,村民种植了100亩,并办了一个茶叶加工厂。从前年起,村集体已有30亩早茶可以采摘,去年产干茶150公斤,白茶的价格最高可卖到每500克1500元,一般也有千把元。由此,村集体每年可以逐渐增加收入,今年可达2万元。村里的四五十户人家每户种茶收入也有1万多元。
该村山高路远,在山上还有许多毛竹,靠人工背下来,运输成本很高。前年,市里实施资源型机耕路补助政策,补助了该村15万元,修建了一条长3260米的机耕路。山上的毛竹、竹笋、茶叶都可用3吨车、5吨车运下山来。村支书李孟君说,光运费一年就能省好几万元钱呢。
从2004年以来,市里共下达专项扶贫资金近600万元,帮助105个村(包括自然村)修建资源型机耕路97条、计285公里,使948亩耕地、9万多亩经济林、4500多亩养殖塘直接受益。
为壮大欠发达村经济,各地采取小水电站入股、发展特色产业等措施,为这些村“造血”。奉化市溪口镇岩头、大堰镇社家畈等20个村通过入股小水电站,每年可收入3万元左右。此外,发展了高山西瓜、小京生花生、花卉、雷竹等经济作物,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余姚市已有43个村入股小水电站,村均收入16万元,还发展花卉4万亩。四明山镇农民以此作为收入主要来源,去年该镇花木收入达4647万元,人均收入4150元。同时,扶持山区村发展农家乐旅游业,至今已有农家乐71家,餐位2776个、床位441个,有264名农民直接参加经营,去年总收入达1016万元。如北溪村搞环境整治后,村庄干净整洁,今年黄金周搞起漂流项目,游客纷至沓来。奉化大堰镇柏坑村,利用良好的生态和水库资源,正在建设“甬江源”农家乐和旅游景点。
据了解,从今年起,奉化市还出台了扶持政策,对于人口在500人以上,村年经营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财政给予无息借贷20万元,用于建造标准厂房等,为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目前,该市已确定103个村进行重点扶持。合力帮扶使穷村变小康
5月1日,记者来到宁海深甽柘坑戴村,只见山岙之中,道路整洁,青山环抱里,一幢幢联体别墅显露出村民的富裕。鞭炮声冲破山村的宁静,一户村民正在办喜事。
村党支部副书记戴伟龙说,以前村里很穷很乱,这几年实施旧村改造,将旧房拆除,统一建了新房。以前村委会没地方办公,现在新建了办公楼,还建了污水处理池。这一切变化,都是靠市、县各部门和企业的大力支持。据了解,市交通局帮助该村搞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已累计出资100多万元。市残联扶持该村发展150亩白茶, “金海雅宝”、宁海利铭等公司出资也达100多万元,帮该村建公园、装闭路电视、建村办公楼等。村民人均收入也从以前的3000元左右,增加到如今的9500元。合力帮扶,使这个山区穷山村,一跃而成为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省文明村。
与之相邻的柘坑张村,在市扶贫办的扶持下,已栽种了100亩弥猴桃,并开始实施下山移民和村庄环境整治、旧村改造。78户高山上的农民已搬迁下来,123间新房已竣工,83户拆迁户、困难户成为首期住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华富满怀信心地说,在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下,力争在2009年前将旧村改造完毕,直追柘坑戴村。
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昔日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小村,村集体收入为零,村民住宅杂乱,溪坑脏乱。如今,村民收入已从2700元增加到6000多元,57户村民已入住公寓式新房。近几年,村里还引进了三家企业,创办了三家农家乐,发展了630亩樱桃、杨梅、板栗等经济作物。红色之旅、绿色之旅也十分红火。村集体收入去年达80多万元,今年可达100万元。
村党总支书记张志灿说: “横坎头的变化,靠的是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该村正在对浙东报社、浙东银行旧址住户进行动迁,为打造“中国红村”红色之旅项目拓展新的空间。无房农民住进了“安居房”
宁海胡陈乡西翁村的林吉品老人,从原来的危房搬进现在的安居房以后,心情一直很不错。
在宁海县欠发达乡镇中,一些农户因灾、因病及子女求学等出现返贫现象,有些农户房屋年久失修,难避风雨;有些突遭火灾,房屋烧毁,居无定所;有些因台风侵袭,房屋倒塌,无力新建,只能寄宿集体公房或投亲靠友。
经调查排摸,经济困难的无房户、危房户和受灾户,在宁海县胡陈、茶院、越溪、一市、桑洲、岔路、前童、黄坛、大佳何、深甽等镇乡和跃龙街道水车片共有265户。
2006年,市扶贫基金和市扶贫办共筹资100万元,在宁海启动“安居工程”试点。采取三种办法进行帮扶:一是建新房。政府补助、农户自筹资金,所在镇村在宅基地资金上给予优惠或减免。如胡陈乡各村统一建了27间安居房,让困难户居住,产权归集体所有。二是购旧房。有些人长期外出打工或到城镇落户,农村空闲房源很多,政府出钱为困难户购置下来。三是修破房。对于经维修尚能居住的房子,进行维修。2006年春节之前,全县为156户困难房建了新居,为23户农民修理旧房,为86户农民购置、租赁住房。
据悉,宁海县37个村中有11个都新建了安居房,计划在3至5年内,每个村都要建成困难户安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