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和谐促进会报告②和谐促进会里的外乡人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7-05-12 14:09:47

  图:刘传兴在外来人口公寓里和外地人谈心。

  中国宁波网讯 第一个和谐促进会在五塘新村诞生后不久,慈溪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就忙了起来。一位工作人员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天天有和谐促进会成立,登记都来不及,344个行政村和社区,到现在,已经有310个成立了和谐促进会。”

  这些和谐促进会里,外来务工者占了半壁江山,许多人在和谐促进会中担任副会长、副秘书长、理事等职务,他们和本地人一样在和谐促进会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在异乡如何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为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和谐相处贡献自己的那份绵薄之力?4月28日至30日,记者走近了慈溪310个和谐促进会中的一些外地人的生活。

  刘传兴的“和事老”生活

  在宗汉街道马家路村和谐促进会的和谐档案里夹着一封信,这是副会长刘传兴写给和谐促进会的。

  在村外来人口公寓里,记者找到了他。这里住着好几百户外来务工者,他的家也住在这里。他正在和几个租住在这里的外地人聊天,还不时逗着一位妇女抱着的婴儿。50多岁的他,看上去气色很好,言语不多,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每一个人,等别人把话都说完了,他停顿一下,才开始说话,一看就是一个幸福而无忧的人。但随着采访的推进,记者才知道他的笑容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辛酸,慈溪既是他的福地,也是他的伤心之地。

  1998年,44岁的刘传兴和老婆带着20出头的儿子和17岁的女儿从河南睢县来到慈溪打工,当时家里还欠着亲戚2000多元的债。刚到慈溪时,一家人人生地不熟,又缺少劳动技能,赚的钱还不够花,还债的事一拖再拖。经济上的压力和在异乡的不适,使性格内向而好强的儿子话越来越少,酒越喝越多,4年前的一天,他突然自杀了。

  失去儿子的刘传兴越来越消沉,一度靠酒精麻醉自己。老乡的安慰、老伴的体贴,都没有彻底使他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直到2004年7月,他租住的马家路村村委会的一名干部给他带来了村里要招外来人口管理员,他家庭困难可以适当照顾的消息,这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才从丧子的阴影中渐渐走了出来。当上村里外来人口管理员后,他与本地村民和租住在村里的外地人都相处得很好。2006年8月,马家路村和谐促进会成立后,他被选为和谐促进会副会长。

  和谐促进会成立后,他凭借自己当外来人口管理员这两年,在外来人口中建立的威望,化解了很多本地人和外地人间的矛盾。去年年底,一个住在马家路村的安徽小伙子被宗汉镇环卫站的车撞伤了,小伙子的家人和老乡围着环卫站要讨说法,环卫站的站长求助马家路村和谐促进会,刘传兴马上与和谐促进会的会长陆国军赶到环卫站。 “老乡,病该咋看就咋看,莫吵莫闹。”刘传兴此言一出,小伙子的家人和老乡火气就下去了一大半。几天后,这事就顺利解决了。

  “人与人之间感情最重要,平时,我没事了就到村中各处和租住在村里的外地人拉拉家常,混个脸熟,一旦出了事,劝几句,人家也会给我面子的。”刘传兴解释着自己当“和事老”的奥妙。

  在刘传兴的带动和影响下,村外来人口公寓已经有10多户人家当选为慈溪市五好文明家庭,刘传兴本人也被马家路村评为荣誉村民,和另外14名荣誉村民一起享受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卫生费免除的优惠。

  向福俊的“三相”理论

  今年41岁的向福俊是湖南人,1999年下岗后便和妻子来慈溪打工,租住在逍路沿村。去年4月,他应聘到逍林镇逍路沿村当保安。由于他善于化解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矛盾,去年8月15日,他被选为逍路沿村和谐促进会副会长。从当上和谐促进会副会长至今,他和其他和谐促进会会员一起处理过17起劳资纠纷和邻里纠纷。这得益于他的“三相”理论,就是利用自己和外来务工者“地位相同、语言相通、情感相近”,来解决外地人和本地人及外地人之间的矛盾。去年11月份,一位住在逍路沿村的湖南小伙在慈溪杭州湾新区被一辆车撞死,死者的家属找来了二三十个老乡,抬着尸体到肇事司机在坎墩的家中讨说法,受村和谐促进会委派,向福俊跑到坎墩去劝说湖南小伙的家人,由于同是来慈溪打工的湖南人,他很快做通了死者妻子和父亲的思想工作,他们同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后来,村和谐促进会还发动群众,给死者家属捐了款。

  墙兴贵的“小墙热线”

  “浙江电视台有个小强热线,我们陈家村和谐促进会也有一个小墙热线。”慈溪市掌起镇陈家村和谐促进会会长高如涛见到记者,就幽默地说。小墙指的是墙兴贵,今年35岁,是租住在陈家村的一位贵州打工者。

  10年前,墙兴贵来到慈溪打工,由于他念的书比一般打工者多,周围的老乡中一有劳资纠纷,就找他商量,他也曾多次帮老乡与当地村委会和企业解决过问题。去年5月16日,掌起镇陈家村成立和谐促进会,他被选举为协会副秘书长。一开始,他是免费做调解工作的,后来,由于找他处理事情的人实在太多,村里索性每月支付他工资,设立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热线———小墙热线。一年来,已经有近千人打进小墙热线,他和村和谐促进会的干部一起为200多名外来务工者解决了实际困难。据小墙介绍,每天都有10多个电话打进来。去年7月,陈家村一名村民雇了一个江西木工给自家装修房子,江西木工在干活时摔了下来,花了好几万元后还是成了植物人,江西木工的家人叫来了两汽车老乡,要将处于昏迷状态的江西木工放在陈家村村民的家中,这位村民的亲戚不同意,当时双方有上百人对峙,情况危急,村和谐促进会的领导、会员一起上阵,小墙和几个外地会员做江西木工家属的工作,会长和本地会员做本地人的工作,最终以和平方式解决了问题。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