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岁月如歌,扭起当年最喜欢的秧歌。记者芦伟芳摄
中国宁波网讯:(见习记者樊卓婧)40多年前,百余名十七八岁的宁波三区知识青年离开都市来到高桥农村;昨天,他们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叙说共同的回忆及这些年的人事变迁,一双双苍老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为了重逢,从各地赶来
“你是童百花吧?我没认错吧?”60岁的童百花昨天刚走进梁祝文化公园,双手就被紧紧握住。“啊,是你,你是……”童百花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全了。她事后告诉记者,那是她插队时最好的一个姐妹,当年一起种田一起烧饭,可就是想不起对方名字,只能紧紧握住她的手,大家的眼睛都红了。
童百花已有30多年没回高桥了,1976年她回城后去了安徽合肥,渐渐与老知青们失去了联系。这回是表妹看到本报寻找六四届知青的报道后通知了她,激动不已的她立即赶回宁波。前天晚上,她激动得整夜未睡,一直在回忆这些老朋友的样子,昨天真见到了,还觉得像做梦一样。
60岁的杨巧霖重返高桥的经历也挺有戏剧性。她是当年大队里最小的女孩,回城后嫁到了萧山,一直没有消息。直到去年同一大队的朱月诚无意间遇到了她哥哥,才联系到了这个人人牵挂的“小妹妹”。特意赶来的杨巧霖见到“哥哥姐姐”们时差点哭了。
回城的留下的,都不后悔
当年那批知青有的回了城,有的留在当地扎根落户。重温往事,大家感慨万千。“要不是下乡,我们还不一定认识呢。”这些老知青中有4对夫妇,说起当年的浪漫,他们都笑开了花。徐福樟和刘珍珠就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他们当时是文艺宣传队的男女主角,后来假戏真做走到一起。徐福樟比妻子早4年返城,他每天从市区骑近1小时的自行车回高桥和妻子团聚,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当年没有返城的白岳明说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娶了个最好的妻子。虽然农村的生活很艰苦,两个人要养活3个孩子,但他觉得日子挺有奔头。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他们家就成了那些返城知青回乡下体会农家乐的根据地。“只要努力过,就不会后悔。”白岳明说出了这几十年的心得。
老知青们都说,插队的日子苦中有乐。为了纪念这段时光,他们种下了“知青树”和“夫妻树”。
一张全家福,等了30多年
“这是当年你们送我参军时一起拍的照片,现在大家都老咯。”一张1968年拍的照片勾起了许多人的记忆,当时坐在正中的柯宝荣戴着大红花准备去温州参军,8个好友依依不舍,就去照相馆拍了合影。39年后,9个久别重逢的好友按照当年的位置再次拍了张合影,只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那会儿大家都走得匆忙,这一回,我们拍一张完整的全家福。”在赵莉芬提议下,100余人站在了一起,留下了这激动人心的瞬间。赵莉芬的眼睛有点湿,她是最小的知青之一,得到了很多“哥哥姐姐”的照顾,现在年纪大了,特别想念他们。
为了这次聚会,她和徐福樟从去年9月起就开始筹备,当时只能联系20余人,大家相互寻觅,加上求助于本报,当年的120名知青,除了几人已过世,几乎全来了,有100多人。“真不容易啊,过了30多年,现在又齐了。”赵莉芬流泪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