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邵阳
中国宁波网讯:去年4月份,坎墩街道五塘新村成立了我市首个村级和谐促进会。至今,我市已建立了310个村级和谐促进会,吸收了14000多名优秀外来建设者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
日前,市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村级和谐促进会是我市基层在管理、服务外来建设者过程中的一个初步探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下步我市将在市、镇两级成立和谐促进会指导委员会,出台相关纲领性文件对其予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和提高。民间破解外来建设者管理难题的初步探索
缘何要成立和谐促进会这个民间组织吸收优秀外来建设者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首个村级和谐促进会诞生地———坎墩街道五塘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和谐促进会会长胡华南坦言:这也是被逼出来的。
据他介绍,五塘新村的村民有600多人,而租住在村里的外来建设者有3100人。外来建设者的大量入住在给村民每年带来可观房租收入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难题:因本地人和外来建设者在文化、心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本地村民和外来建设者矛盾和纠纷多发;因两者的的互不信任使村里的治安日趋严峻,仅2004年,小小的五塘新村就发生了50多起偷窃事件,还有多起打架斗殴事件。
村里社会治安的压力和村民与外来建设者矛盾多发的实际,使让外来建设者与本村村民融洽相处成了胡华南急需破解的难题。有一次,湖北小伙和本地村民引发纠纷,因外来建设者的参与而得到快速解决触发了胡华南的灵感。当时,湖北小伙一见到他就说: “免谈,你们本地的干部当然会向着本地人,怎么会替我们外地人说话,你这个裁判我不服。”而此时一个租住在村里的江西外来务工者劝说了湖南小伙几句,湖南小伙居然连连点头,使这起纠纷很快得到了解决。 “如果能让外地人参与到本村的管理中,和本地人一起处理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的纠纷,事情就好办多了……”
和谐促进会这个民间组织就此萌芽。经充分调研,2006年4月20日,五塘新村成立了我市首个村级和谐促进会,该和谐促进会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会长,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片区”片长等组织构架,由村干部、外来建设者、联村民警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外来建设者在会员中占到69%,并特别邀请外来建设者担任各个片区的片长。
和谐促进会成立后,五塘新村相继开展了大型卡拉OK比赛、周末舞会、组织本村村民和外来建设者一起外出参观等一系列促进相互了解的活动,村民和外来建设者相互有了认同感,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村民和睦相处的氛围逐步形成。据悉,2005年,该村刑事案件发生了6起,治安案件发生18起。自和谐促进会成立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居民相处日益融洽,一批外来务工党员还给和谐促进会送来一面锦旗,上书: “志同道亦同,异乡胜故乡。”九成多行政村(社区)建立村级和谐促进会
随着我市私营经济飞速发展,民营企业不断涌现,慈溪成为外来建设者务工创业、大量集聚的地区之一。2006年底,我市登记在册的外来建设者达70万人,接近常住人口的70%,总量居宁波11个县(市、区)区第一。
持续涌入的外来建设者在给慈溪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给我市的社会管理特别是治安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由于外来建设者与本地群众存在经济收入、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新型“二元”社会结构矛盾显现,而单纯的防控式管理和传统的村级管理模式呈现出诸多局限性,外来建设者正当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容易产生不和谐因素甚至矛盾纠纷,成为影响我市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有效地破解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管理难题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各地也都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各类载体。
坎墩街道五塘新村尝试成立的和谐促进会在当地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2006年10月,市委市政府尊重基层创造,把村级和谐促进会寓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之中,提升到决策部署层面加以引导推进,提出要通过推广村级和谐促进会,努力实现群体关系更加融洽、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村落文化更加繁荣、防控体系更加灵敏、民主管理更加完善的总体目标。
短短的半年时间,我市建立了310个村级和谐促进会,吸引了2.7万人加入会员,其中外来务工者占了一半多,有近200名外来务工者担任了村和促会副会长、副秘书长等职务。和谐促进会促和谐
以“共建共促和谐村落”为宗旨的和谐促进会成了外来建设者快速融入当地社会生态圈的全新平台。来自安徽、在庵东宏兴村居住了10来年的彭传新谈起和谐促进会深有感触:自和促会成立后,我们和本地村民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原先因误会而产生的各类纠纷基本绝迹了。三北镇东渡村外来务工人员敬磊日前特意写信给市委政法委领导表达感激之情: “虽然远离了故乡,但这里的老百姓待我们犹如兄弟姐妹,村里有了和谐促进会,更是让我们共享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村级和谐促进会成了村党组织、村委会的有益补充。据市综治办副主任励冠军介绍,和谐促进会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是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向心力。和谐促进会把解决外来建设者子女就学、就业、就医、劳资、租房等困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如掌起镇陈家村,针对部分企业拒绝招收外来人员的现象,和谐促进会主动出面做好企业主的思想工作,打消其不必要的误解和顾虑。截至目前,各地和谐促进会已为740多位外来建设者解决就业、子女就学、租房等困难;募集资金110余万元,出资帮扶困难人员120多名。和谐促进会在外来建设者中的知名度和威望日益增加,许多外来建设者都把它当作自己的“娘家”。 “有困难找和谐促进会”已成为当地外来建设者的共识。二是在沟通协商中增进亲和力。和谐促进会一方面通过村事共商,以民意恳谈会、议事会等形式组织新老村民共谋村内事,听取外来建设者对村务活动的意见与建议,提高外来建设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文娱活动等,加强当地村民与外来建设者的交流,增进新老村民间的融合。三是在调解纠纷中减少冲突力。 “和谐促进会”一般由若干名来自不同地方、时间较长、文化素质高、信用记录好、有一定威望的外来建设者担任副会长、理事或片组长等。当外地人与本地人发生矛盾纠纷时,由这些人帮助调解纠纷,易为外来建设者所接受,成功率较高。目前,我市通过和谐促进会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多起。四是在共创平安中形成融合力。和谐促进会不仅按片组成立由新老村民共同参与的治安巡逻服务队,配合专职保安队伍每晚巡逻,而且充分发挥外来建设者在同乡中人熟、信息灵的特点,及时收集基层不稳定因素,把各类矛盾纠纷妥善有效地解决在始发阶段,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
我市这一以和谐促进会为载体破解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管理难题的全新模式得到了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夏宝龙的认同: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从目前形势来看,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