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昨日上午,78岁的沈老太在一位老年朋友的陪同下,将12万元巨额积蓄捐给了宁波市慈善总会。沈老太衣着简朴,除了会写自己名字外,其他字一概不认识。陪同沈老太前来捐款的这位老年朋友说,老太太平时连到菜场买些新鲜的小菜都不舍得,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腌菜和一些从菜场捡回来的青菜。
看电视萌生捐款心愿
因为捐款数额比较大,老太太事先到慈善总会表达了捐赠意向,并希望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与她一起到银行取款。记者也随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一起陪同老人完成了整个捐赠过程。
老人称自己从没有上过一天学,18岁嫁为人妇,27岁时就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了。为了将孩子抚养长大,她摆过地摊,挑过货担,水果、小商品都卖过。后来,她被招工进了一家国营饮食店,总算有了一份固定工作。退休后也有劳保和医保,老人觉得很知足。老人说:“我年轻的时候很苦,很能理解贫困人家的感受。现在年纪也大了,看到社会上还有一些贫困的人需要帮助,心里一直藏着个捐助的愿望。”
因为不识字,老人平时也就看看电视。对于电视上报道的各种求助消息,老人看得特别仔细。在家里,老人一般看的几个电视频道是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和宁波电视台。所以,她就许下心愿,要给北京、杭州、贵州、宁波四个城市捐点钱,帮助这些地方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或给困难家庭患病的人看病。
衣服自己缝三餐无荤菜
老太太现在每月劳保也就900多元,她又是如何积下这12万元巨款的呢?
在海曙区冷静街沈老太的家中,果然如她的老年朋友所言,记者看到,老人桌上摆的菜是一些腌菜。厨房里放的是已经煮好的茭白和四季豆,锅里还放着烤好的青菜。老人说,这些菜准备吃上一个星期呢。老人一再说明,不是自己刻意要节约,而是从年轻时到现在,她都是这么过来的,一日三餐以素菜为主,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成习惯了。
老人说,她从小在江北农村长大,现在身体也很好,有空的时候她就到乡下采点野菜。在老人的阳台上,挂满了从乡下采回来后晒好的马兰和荠菜干。还有一些笋干,则是老人从菜场捡回来的笋头晒干的。老人告诉记者,白沙菜场的菜比月湖菜场便宜,每个月她坐两趟公交车到白沙菜场买点小菜,一般每次2—3元。茭白、豆角、青菜是她常买的菜,最近,她发现白沙菜场的黄瓜也比其他地方便宜,所以也买点。老人笑笑说,现在白沙菜场的很多摊贩都知道她是来买便宜菜的,有的还特意给她留着。
老人穿的衣服也都是自己买回布料自己缝的。老人说,自己缝的衣服便宜,穿着也舒服。她指着一件白色衬衫说,这件衣服是外甥不要的,她看看挺新的,就自己动手改成了她的衣服。“这样穿着不是挺好的,扔了多可惜。”
经过闲聊,记者得知,老人的12万元捐款是卖了一套老房子积下来的。她特别要求市慈善总会,12万元要用在北京、杭州、贵州、宁波四地困难群众的身上,每个地方各3万元。
试图劝她少捐一点被一口回绝
在去银行取款的路上,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和记者一起劝慰老人,要多注意身体,均衡营养,不要太节约了,做好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捐款少捐一点也可以的。
老人的朋友也在一旁做工作,可是老人执意说,这不是一天两天的想法,已经想了好几年了。现在有条件,每个月劳保的钱都花不完,这些钱放着也放着,还是用于帮助社会上最困难的人吧。看执拗不过老人,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拿到捐款后马上给老人开具了一张捐款发票。拿着这张爱心发票,老人微笑着说: “我的心愿总算完成了,这下我放心了。”
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在2005年第八次“慈善一日捐”期间,沈老太就曾将省吃俭用积攒下的2万元现金捐赠给了慈善总会,当时没有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只说希望“帮助家境贫困的孩子上学,帮助患病的贫困人家看病”。老人上次来捐赠的时候就说,以后还要捐更多,帮助更多的人,没想到老人这么执著,把献爱心当成自己几年来的心愿来坚持完成。(记者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