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今天的收获好丰富。
图2:挖掘一段尘封的历史。记者刘波摄
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李臻)手持特制手铲,轻轻地拨开破罐碎瓦,寻觅着古人留下的踪迹。不时有惊喜,更多的是对古人聪明智慧的感叹!为庆祝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昨日,记者与10位市民随同市文保所专家来到鄞州一处越窑遗址,亲历考古现场,感受着发现的快乐。
昨日参加活动的这10位市民是从近千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他们中有公务员、教师、自由职业者等,共同的特点是对文化遗产特别感兴趣。
三号窑专烧酒具
上午8点多,在市文保所专家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鄞州某地,在山间小路穿梭步行约10多分钟,山色掩映中,大家赫然就见沿斜坡而建的古窑遗址。看着满山的黄土和一旁一米多深的一条探沟,大家有些不解,这是在考古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了,专家们先期已在这里探明了有三座古窑,按照发现顺序的先后,这座被命名为三号窑。大家看,这座窑有40多米长,因为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中,最早烧造的年代目前还不清楚,目前我们只探明主要是在宋朝年间,这座古窑是专业烧造酒具的。”文保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力军说,大家听得频频点头,但心中的神秘感更强了。
又步行了几分钟,爬上一座小山岗,市文保所所长褚晓波正在那里等着大家,他向每个人递上一把手铲和一副手套,“这是考古最基本的装备,手铲一般用在细部挖掘时用的。”王力军补充说:“考古要用到很多专业工具,铲子、锄头都是常用的,有些细致活,甚至要用比牙科医生用的还细的‘签’。看,这就是洛阳铲,底部半月形的,是当年洛阳盗墓贼发明的工具,晚上他们不能用灯光,一铲子打下去,因为半月形的构造,声响小,又不会破坏其他东西,一闻土味就能判断年代了。”
祖先了不起的发明
这是两座基本平行的龙窑,依山而建,一号窑最长也有40多米,二号窑相对略小,都用木桩拉出了界限,十几个工人正在低头挖掘。这个古窑为民窑,目前挖掘面积约为1000多平方米,勘探面积10000多平方米。王力军说:“龙窑是祖先了不起的发明,热气是顺着地表往上走的,龙窑就利用了这一特征,不用建造烟囱,附近的黄土青松和湖水都是基本原料。更为重要的是,浙江一带多丘陵,土地少,依山而建,最大化地利用了环境。想想当年古人在这里终日炉火不断,那是何等的壮观与气魄啊。”
王力军说,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1000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过程,中唐至北宋初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当时的三大越窑中,这一带的古窑也是其中之一,另两处在上虞和上林湖。当时,越窑青瓷上贡朝廷,下供庶民,一直是备受青睐的日常生活用具和进贡皇室的珍品,而且还远销亚非。
小心寻宝收获颇丰
两座龙窑之间是一个上百平方米的堆积场,王力军告诉大家,在古代烧一窑瓷器要花很长时间,而且成品率很低,好东西挑出来,差的就倒在窑旁了。不过,对于现代的考古来说,这里也是重要的发掘对象,可从堆积中判断年代。
于是,大家就从这里开始寻宝,手持着特制手铲,轻轻地拨开破罐碎瓦,果然,不一会儿,就听见大家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哎,这是什么,好精美,底部还有荷花纹。”李先生的一声惊呼引得大家前去观看,王力军拿来一看说:“这是一个盏托,唐朝时盛行斗茶之风,青瓷泡茶最好,所以大量烧制茶具,这个盏托保存还好,在挖掘瓷器中有口有腹有底的就算是比较完整的器物了。”几句话让大家信心倍增,又低头寻觅,不一会儿,居然有人找到了与这个盏托配套的杯底,“这可是千年之约,难得难得。”大家一边说,一边拍照留念。
一个上午下来,收获颇丰,有人挖了满满一簸箕碎瓷片,有人清洗了一大盆的器物。而最重要的是,每人都有一大箩的感受,大家表示,宁波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今人有责任好好保护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