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报道
爱国忠魂垂范华夏
图2:王宽诚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致词。 (1985年)
图3:1985年10月19日,王宽诚先生在东恩中学“宽诚教学楼”落成典礼上,亲自为优秀师生颁发首次“王宽诚奖学金”。
昨天,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大会,纪念王宽诚先生诞辰100周年。这位“宁波帮”的杰出代表一生爱国爱港爱乡,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才培养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他最早发现了北仑港的潜在价值,首创了“宁波帮”在家乡捐款建校的先河,直接促成了甬港联谊会的成立。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但他的崇高品质至今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这位从宁波山村走出来的香港地产巨擘,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地产巨擘从当学徒开始
1907年6月17日,世居鄞县布政乡(现鄞州区古林镇)宋严王村的王家添了一个男丁。按照族谱“诚”字辈的排行,这个男孩起名“宽诚”。王家数代都做小本生意,父亲启芳稍读诗书。由于生意清淡,加上子女众多,家庭负担很重,王宽诚从小过着清贫的生活。5岁时,王宽诚在家接受父亲的家庭教育,除了研习诗书,父亲还教他做人的道理,比如“宽以容众”、 “诚实取信”。7岁时,王宽诚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王宽诚生性聪颖,加上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国学、自然、算术等基础科学。但由于时局动荡,再加上家庭生活拮据,王宽诚没能继续学业。
1922年,15岁的王宽诚被送到宁波永丰贸易行当练习生,即学徒。这是他踏进社会的第一步。学徒期间,王宽诚做的实际上是一个杂役的活,抱小孩、倒痰盂,什么脏活累活都要干。但王宽诚吃苦耐劳,勤奋学习,进步很快。1925年3月,王宽诚3年练习生期满,被破格提拔为永丰贸易行出纳主任,继而升任襄理。1930年,永丰贸易行改组,王宽诚将自己几年的积蓄投资该行,做了股东。他兴利除弊,改善经营,使永丰贸易行获利丰厚。
商场崭露头角
1932年,25岁的王宽诚被宁波颇有名气的太丰面粉厂聘为采购主任,从此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宁波太丰面粉厂前身为立丰面粉厂,由甬上商人戴瑞卿等创办。由于种种原因,该厂面粉积压严重。1932年的一场大雨,导致库存的小麦全部浸湿,造成严重亏损,立丰面粉厂仅仅开办一年就破产倒闭。之后由金廷荪等人接盘,成立太丰面粉厂。王宽诚受命于危难之时,他大胆革新,兴利除弊。当时按行规他在厂里工作有一笔优厚的佣金可以支取,但他认为这是弊端,从自己开始停发佣金,减低工厂的运行成本。在他的推动下,太丰面粉厂的业务蒸蒸日上,面貌为之一新。1933年,王宽诚在受聘太丰面粉厂的同时,还兼职宁波江厦街源吉钱庄业务,主要的工作是“放账跑街”。在一年的时间中,勤奋好学的王宽诚熟悉了金融运作的基本知识,学到了很多的理财本领,培养了敏锐的商业眼光,为他日后事业的腾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35年,羽翼渐丰的王宽诚在亲友的资助下创办了“鼎记号”,投资开设了维大面粉号,兼营杂粮、煤炭等,由于王宽诚出色的经营才干和管理才能,不出两年,效益就得以充分显现。维大面粉号在宁波地区开设了6家分号,逐渐成为宁波地区面粉业的“老大”。
创业上海滩
胸怀远大的王宽诚不满足于此,他把目光投向更为宽广的商业大舞台。1937年,王宽诚30周岁,他想到上海去创业。在他看来做面粉行业宁波市场太小,如果把工厂开到上海,不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上海靠近苏北等产麦区,可以降低运输成本。1937年3月,王宽诚将“鼎记号”在宁波的业务进行了收缩,把资金抽调到上海。同年5月,王宽诚在上海泗泾路30号挂了维大华行的招牌,后改名为维大洋行,从事面粉、木材、罐头食品经营,同时开办外贸业务,并逐渐拓展到银行业和地产业。1938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国内大城市粮食供应紧张,上海更陷于“孤岛”之境。维大洋行为上海、华北地区粮商订购了大量加拿大、美国面粉,年达数十万吨,缓解了若干大城市的粮荒。据统计,自1937年至1941年的5年时间里,王宽诚的维大洋行共进口面粉380万包,合计8.4万吨,约占上海“孤岛”时期面粉总进口量的半数,其中1940年甚至占上海进口面粉总量的75%。王宽诚在上海这个大商埠如鱼得水,事业发展如日中天。 “维大洋行”开办时仅有2万法币的资本,到1940年已达20万法币,3年内资本增值10倍。除了商业贸易外,王宽诚还多方投资创办实业。他先后投资开设金城铁工厂,开办永兴地产公司、祥泰轮船公司。特别是他创办的“中国钟厂”影响很大。当时中国的时钟都被日本货、德国货等洋货垄断。王宽诚等人经过深入考察,决定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钟品牌。经过认真准备,中国钟厂开工投产,王宽诚把自己研制的产品定名为“三五”牌,即上一次发条可以连续走15天,以“555”为产品商标。这种时钟不仅设计巧妙,外型美观,而且使用方便,走时准确,使用寿命更长。产品一问世就受到社会欢迎,还打开了海外市场,销售到南洋群岛,海外华侨购买十分踊跃。随着中国钟厂声誉日隆,引起了日伪的觊觎,他们以查抄军用物资为借口,查封了钟厂的物资仓库,迫使全厂停工。后来工厂花了巨资疏通关系才将仓库启封。“三五”牌时钟的研发和销售,不但抵制了日货,维护了民族尊严,直到今天依然是国产名牌产品。
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中国民族工业遭受了沉重打击,王宽诚也未能幸免,不仅中国钟厂停产,维大洋行也被迫中止了国际贸易,他的其他实业也逐步结束。眼看在上海难以立足,王宽诚审时度势,将百余万资金调往重庆,徐图发展。王宽诚在重庆一呆就是3年,虽然没有生意可做,但他并没有闲着,除阅读大量的政治、经济类书籍外,他也密切关注着世界时局的变化,探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相信抗战必胜。
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之日。王宽诚敏锐地发现了商机,通过两次买卖外汇,王宽诚把握住了人生的又一次重要机会。1941年12月,香港被日军攻陷,当时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库房内存放了大量尚未发行的钞票。按规定,这些钞票要取得“发钞负债证明书”才能发行。但在日本占领当局的胁迫下,这批钞票在1941年至1945年间非法发行,被香港人称为“新票”。而原来在香港流通的港币为“老票”。这些“新票”并无实质价值支持。随着日军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节节败退, “新票”行情随之一跌再跌, “老票”、 “新票”之间的差价也随之越来越大。最后, “新票”竟仅为票面价值的20%。1945年日本投降后,接管香港的英国军政府在初期公布的有效货币中,不包括“新票”,市场上纷纷传言, “新票”即将作废。但王宽诚经过研究后却认为,只要日军在撤离香港时汇丰银行账目移交清楚, “新票”不应作废,终会被承认。他此时已有到香港去发展的打算,便倾其所有,大量收购暴跌的“新票”。果然,第二年4月,香港政府及汇丰银行联合宣布“新票”为有效货币,于是币值猛增,王宽诚资产急速增长。
成为香港“北角地王”
抗战胜利不久,王宽诚回到上海,重整维大洋行业务,经过努力,各项业务迅速增长,维大洋行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时局的发展却让王宽诚越来越失望。1947年8月,王宽诚作出重要的决定,结束国内所有企业,变卖所有资产,告别上海,登上了去香港的轮船。从远东的国际大都会搬到繁荣程度远远不如的香港,需要超出一般人的谋略和胆识。那时的香港,基本没有工业。据统计,1946年底,香港的注册工厂只有316家,总人口只有72.51万,一下起雨来,到处都是烂泥路。但香港的现实好处是没有战乱,而且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王宽诚来到香港后,经过考察,他把目光投向了香港的地产行业。在港岛、九龙、新界、北角转了好几天,他被北角一个叫“明园山”的地方迷住了。明园山对面是隔江相望的九龙,与尖沙咀遥望相对,西首是蔚蓝壮观的维多利亚港湾。王宽诚被这个地方迷住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随之产生,他决定买下这个地块,将其开发出来。这个举动全港瞩目,很多人看不懂,以为这个上海来的王老板要在这荒山上白白扔钱。1948年,平整明园山的开山大炮轰隆隆响彻云霄,王宽诚在香港发展的第一炮正式打响。随着工程的迅速推进,明园山很快就被开发出来,初始时设有电影院、公寓、商店,后又改建为高层建筑,底下数层为商场,内有酒楼、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上层为住宅,可接纳1500多户住户。而明园山的山顶部分,则盖起了一幢幢洋楼。这样,整个北角地区因园明山的建设逐渐繁荣起来。王宽诚对园明山的开发,适应了香港人对物美价廉房子的迫切需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销售业绩狂飚。迁港后首战告捷,王宽诚的资产又翻了好几倍。与此同时,王宽诚创立了大元置业,成为香港第一家经营地产的公司,王宽诚后来对别人说,他这时买下的地皮,到1984年都没有开发完。王宽诚被人尊称为“北角地王”。财富的迅速积累使他跻身“香港三十名华人首富”第18位。
身在香港情系祖国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由于香港靠近大陆,很多人担心香港的安全,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家纷纷迁居美国、加拿大等地。一些朋友劝王宽诚搬到英国或美国去。王宽诚当时心急如焚,他不是不想走,而是他的资金全部变成了大块的土地,想走都走不了。大陆新的人民政权建立后,对香港到底是怎样的态度?王宽诚对中国共产党了解不多,他一时不知所措。经过反复思考,他做出了一个让香港人吓了一跳的决定:亲身前往大陆考察。经过四个月的精心准备,1949年9月22日,他从香港乘海轮在青岛登陆。在随后的3个月中,他先后到大连、沈阳、天津、上海等地考察。期间,他坐“三等车厢”,住普通小旅店,与最基层的干部、士兵、农民、三轮车夫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随着考察的深入,王宽诚的想法随之发生变化。他看到解放区人人吃得饱,个个穿得暖,货币稳定,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他感触非常深。特别是看到繁荣的上海秩序井然,电影院、舞厅、酒馆生意一如往常火爆,王宽诚激动不已。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政治局面啊!从大陆回港后,王宽诚闭门谢客,奋笔疾书,把一路的感观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半个月后,长达7000字的《北行见闻》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回港后没几天,他又做出了重大举措:购买新中国政府发行的公债。当时荣毅仁兄弟购买了十三万份,王宽诚认购了三万六千份,折合银元三万六千元,相当于上海全市发行总量的千分之二。他的行为在港澳地区引起极大反响。如果说“北行”给了他“共产党政权一定能够站住脚”的信心,那么王宽诚踊跃购买公债已经表明了他用实际行动来巩固这个政权的决心。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王宽诚卖了在香港的地皮,捐献了一架飞机。1956年,王宽诚担任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从这时开始,他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他把生意逐渐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则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社会工作方面。他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谈及得失,王宽诚说,世界上的钱是赚不完的,多赚100亿又怎样呢?国家好就是最好。
为收回香港主权身体力行
作为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国者,王宽诚始终对祖国收回香港主权的决心坚决拥护,对香港的前途始终坚信不疑,充满希望,并以自己卓有成效的言论和行动积极投身香港回归的实际进程。1982年,邓小平同志会见了王宽诚等港澳人士,首次向他们阐明了中央政府收回香港主权的考虑。王宽诚非常高兴。但是当中央政府决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的消息传出后,香港出现了一种不安定情绪,港币接连贬值,不少市民还到超级市场抢购大米、油、罐头等食品。甚至从这年年初开始,香港居然没有签出任何地产抵押合同。因为这类合同的期间一般都是15年,15年后正好是1997年,很多人担心这些钱会扔到水里去。这时王宽诚主动邀请了一些朋友聚会聊天,他委婉地介绍了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态度,他说到“九七”后香港“交易所照样开,马照样跑,舞照样跳”!王宽诚的谈话后来借助传媒的力量迅速传遍了香港,传遍了世界。从1985年中英两国交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后,香港进入过渡期。为吸纳香港各界对《基本法》的意见,还在香港成立了“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王宽诚被任命为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宽诚积极参与其中,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基本法》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宽诚关心内地及香港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先后捐款支持香港及内地20余所学校或者社团。1985年,又出资1亿美元成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个基金会以资助优秀青年出国深造为宗旨。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创立20余年来,积极开拓多种渠道,努力为中国大陆、台湾及港澳学者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博士后研究、作访问学者以及进行学术交流提供资助。截至2006年12月31日,22年来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累计资助攻读博士学位296人,资助博士后研究1906人,资助出国访问与应邀来华讲学701人,举办大型国际会议658次,资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345人;荣获王宽诚育才奖的有2011人。
爱乡建乡
王宽诚出生在宁波,事业起步也从江厦街开始,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直到临终前还想着吃家乡的大头菜、油闷笋。
北仑港今天已是誉满全球,但最早发现北仑港潜在价值的却是王宽诚。30年前,北仑港还处在困难时期,已建成的10万吨泊位,其实际利用能力仅为五分之一。王宽诚却独具慧眼,他到海内外考察时,总是热情地宣传家乡的北仑港。他经常说,北仑港将是中国最大的商港,将来可以发展到30万吨泊位,其前景未可限量。1960年,他决定回乡捐建东恩中学和东恩小学,当时测算需要人民币70万元,但他执意要捐100万元。王宽诚此举开创了“宁波帮”在家乡捐资助学的先河。王宽诚自解放后第一次回到家乡,看到家乡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一所涉外饭店,深为家乡的落后感到难过。他出资80万元人民币,投资兴建了宁波第一家涉外旅游宾馆———华侨饭店,后又捐建了甬港饭店。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1979年,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一扇封闭多年的大门终于打开。当年闻名沪甬的工商巨子、时任宁波工商联主委的俞佐宸写信给老朋友王宽诚,介绍家乡的变化,热情地邀他到家乡看看,同时也恳切地希望他进一步为家乡的建设献计出力。王宽诚欣然应允,同时建议说,海外“宁波人”对故乡都有很深的感情,他们都想为家乡的建设出力,希望能在宁波和香港两地成立联谊会,由联谊会负责香港籍人士与家乡各方面的交往和联系,以吸引爱国人士参加家乡建设。王宽诚的建议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次谋划,甬港联谊会在香港和宁波两地成立,从而在两地之间搭起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在此之前,海外及港澳的宁波籍人士回乡的极少,而宁波与外部世界也几乎没有任何交往。
宁波与香港之间的破冰之旅,也是由民间团体甬港联谊会促成的。1981年11月18日, “宁波工商贸易考察团”作为宁波自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团顺利访问香港。宁波这次组团访港影响很大,香港各大报都以“热烈欢迎宁波工商贸易团赴港访问”为大幅标题刊登消息,轰动了在港的宁波籍人士。当代表团抵达香港时,前来迎接的轿车排成了长龙,热情的场面让人感动。一到下榻的宾馆,王宽诚先生的侄媳妇孙弘斐便送来了一个很大的水果花篮和两箱饼干,礼仪之周到,让人感叹。香港人一般不会请家宴,甚至连住址也不愿意公开,而王宽诚却亲自设家宴招待他们,足见他对家乡客人的一片真诚。
魂归故里星垂宇宙
1986年10月25日,王宽诚在上海参加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考选委员会的会议,为遴选出国留学人员做准备。不料,第二天夜里,王宽诚却突发急病,转送北京经医院确诊,他患的是肝癌晚期。家人和亲友得知这个消息后万分焦急,王宽诚却显得很平静。他从容地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情,最后留给儿子们的遗言是“学我一样爱国家”。1986年12月3日凌晨,王宽诚与世长辞,享年80岁。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北京医院向王宽诚的遗体告别。1989年,遵照王宽诚生前遗愿,他的骨灰由香港的亲属专程从北京八宝山公墓迎出,归葬在宁波风景秀丽的东钱湖畔狮山公墓。半世总为天外客,今朝永做故乡人。
1999年,为表彰王宽诚多年来致力于祖国经济建设和科教事业的发展,致力于为祖国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所作的重大贡献,纪念并褒扬他关爱社会、关爱人类的明德卓行,弘扬王宽诚先生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经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并提名,将国际编号为(465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宽诚星”。王宽诚功在中华、星垂宇宙!(本版有关资料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