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八旬老人是我市第一位从事速记的人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7-06-20 14:18:48

  中国宁波网讯 “这就是速记的符号”,在宁波指南针速记学校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宁波最早从事速记的吴高勤老人。听说记者要采访他,他特地从家里带来了他曾经用过的速记书籍。“波(bo)用短短的向上的一横表示,把这一横再加长一点就表示摸(mo)……”这些横七竖八看似随意涂鸦的符号,在吴高勤看来,所代表的意思却千差万别。

  无意间接触速记

  吴高勤今年81岁,年轻时居住上海,退休归来一直住在江北双东坊一带。吴高勤告诉记者,采用简单符号记录语言的中文速记,起源于19世纪末期,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是中国速记发展的高潮。那时,上海、南京、杭州、兰州、重庆、新疆、香港都开设有速记专修班。吴高勤就是在那时接触速记的。

  1949年前,吴高勤曾在金华的英士大学机械专业读过三年,之后到了上海,一直待业在家。1950年4月的一天,他走在上海南京路上,看到路边有一个招牌,上面写着“速记”之类的宣传语。当时还不知道速记是怎么一回事的他,鬼使神差地按招牌上的提示走进了一家速记专修学校。仅仅和工作人员交流了几分钟,他便决定学习速记。

  装订本成教材

  老师发下来的课本就是一本几十页的装订本,a,o,e,b,p,m……这些拼音符号都有相对应的速记符号,这些速记符号粗看就像是涂鸦之作,有横状、竖状、沟、撇等等。经过学习,吴高勤才发现,这些符号之间的差别大着呢,弯曲向上的一横因为弯曲度、长短的不同就变成了另一个字。

  吴高勤的课余时间就是抄写和记忆这些符号。没学速记之前,吴高勤白天无事可做;而上了速记专修班后,吴高勤白天的时间就变得宝贵起来。除了必要的外出外,他整天窝在家里,十遍、二十遍,甚至上百遍地连续抄写,然后对着墙壁,闭上眼睛,任各种符号在脑中飞速地翻转。“那种状态,其实我很陶醉,当一篇文章我可以用一种别人完全看不懂的符合表现时,我感觉自己掌握了另一种语言。”尽管60年过去了,但回忆起当时的情节,吴高勤激动万分。

  学了两个月成为老师

  天资聪颖再加上勤奋好学,在专修班学习了两个月后,他的成绩在班里已是数一数二。上世纪50年代,正是我国速记的发展高潮期。为了配合外地办学,吴高勤所在班级的老师被派遣到外地,没有老师,这个专修班就没法继续。校方研究后,决定从成绩优秀的学生中选拔出一名老师,给下一届学生授课,成绩优秀的吴高勤自然成了首选。“才学了两个月就能当上老师,我当时的唯一感觉就是自己很了不起。”十足的自信和扎实的知识功底,让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尝到了为人师表的极大满足。

  1952年底,国家对速记学校进行整顿,解散了在速记学校专修班的教师。吴高勤也因此回到了他的机械岗位。1985年后,从上海退休后,他回到老家宁波。吴老说, “我曾是中国速记发展过程的一个亲历者。” (记者徐文燕)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