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爷向记者展示福寿螺。
福寿螺向内凹陷的螺纹。
小池塘石坎上到处可见粉红色的卵。
宗汉街道高王村村民金大爷报料:这几天在村子里的小池塘内发现外形酷似田螺的软体动物,大的有成人拳头大小,不知道是否带有寄生虫,对人体是否有害?
本报记者宓空核实报道:近日上午,记者赶到了高王村三十弓江旁金大爷的家,看看金大伯说的到底是什么“家伙”。
金大爷带记者来到家后门放着的水缸旁,从水缸里小心翼翼地捞出了两枚螺。记者初看,其外形与田螺似乎看不出什么差异。但金大爷给记者指出了有疑惑的几个地方:这些螺类虽然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但贝壳大且壳右旋、螺旋部不发达,第一螺层比田螺大而且扁,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另外发现这些螺把卵产在池塘石驳坎上,呈粉红色,粘乎乎的一串一串,没有发现成型的小螺丝,这个特征和田螺又不一样。今年已经70多岁的金大爷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螺类。
“最关键的就是要知道这类螺有没有毒,或者有没有寄生虫,能不能食用?”旁边的一位大妈说出了她心里的担忧,因为前几天有人还在这里打捞这些螺来吃,不知道有没有危害。
记者仔细观察了小河漕,没有发现一只出来活动的螺。村民们告诉记者,这类螺喜欢在夜间活动,很少有人看到它在白天活动和产卵。
这到底是什么种类的螺呢?它到底有没有毒性或者是否带有寄生虫?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联系了相关部门。
根据上述特征,市卫生监督所有关专家基本确定该螺为福寿螺。专家同时提醒广大市民,因福寿螺带有广州管圆线虫病等寄生虫,切莫生食或半生食。一旦在食用后有剧烈的头疼、呕吐等现象,应及时就医。但市卫生监督所有关专家同时告诉记者,对于高王村发现的福寿螺,其体内是否带有寄生虫还要作进一步检测。
-相关链接:福寿螺
福寿螺,又名苹果螺,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成螺雌雄异体,爬行体长3.5—6厘米,贝壳近似圆盘形。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流及水田等处。产卵时爬到离水面15厘米以上的池边干燥处并粘附其上,产卵活动常在晚上进行,卵块为粉红色。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后,由于该螺抗逆性强、食性杂、惊人的繁殖力和极快的生长速度,现已在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普遍危害成灾。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该螺对水生作物具有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特点,直接危害是直接取食作物幼苗,造成少苗或断苗,间接危害是取食的伤口成为多种病菌入侵的通道,诱发各种病害发生和流行。此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人带来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