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为期5天的全市首批母亲素养工程骨干培训班课程结束了。
中国宁波网讯 来自11个县(市)区的近80名家庭教育骨干暨妈妈代表,做了最认真的学习。她们感触最深的是:做母亲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并纷纷表示,要做引领母亲素养提升的践行者。
“本来想先报个到,中途溜回去,园里的事情放不下呀。可一学,我就欲罢不能了,收获太大了。”余姚太平洋幼儿园的周萍老师是一位3岁孩子的母亲。她说: “培训给了我很多帮助,希望下次还有机会聆听专家讲座,并与来自各行各业的母亲们交流。”
这样的培训机会还有很多。
从本月起,市妇联、市教育局、宁波大学女子学院、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将分批分阶段对我市子女在18岁以下的母亲进行培训,并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这个已列入“我市妇女‘十一五’规划”中的“母亲素养工程”的培训辐射率达到10%以上,每年每个母亲学员的培训课时达到24学时以上,预计总培训人数达到10万名。
今明两年的培训主题是母亲的“家庭教育素养”。
为什么组织母亲素养培训有关人士进行了相关调查
市妇联负责人说,举办这样的培训班,源于眼下的社会变化太大。社会变化快,孩子变化也快。现在的孩子,懂得的东西通常要比家长还多。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亲密的引领人,母亲素养要是上不去,可还真“教不了”这些孩子了。
孩子的心,海底的针啊。
这次培训,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现代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新情况都是重头戏。
请来的专家有各个层面的,有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譬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桑标教授、北师大家庭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忠心教授,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副院长陶志琼教授,也有一直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业内专家,譬如全省特级教师郑璧如。
这样高规格的母亲素养的系统培训,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为有的放矢地搞好各地的培训,2007年上半年,鄞州区妇联特地进行了一次关于母亲素养的大调查。835位孩子对此实话实说。
这一调查显示,目前,孩子们觉得母亲身上最突出的缺点是:爱唠叨,脾气大,不民主,以及知识面欠广。
这一调查还显示,在最希望母亲做哪些方面的改进时,80%以上的孩子希望母亲改掉生活陋习,改进教育方式,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这边厢,孩子们殷殷期盼,另边厢,宁波母亲在普遍感到孩子越来越难教的同时,对自身充电也有了要求。
柴桥实验小学家长学校曾对125位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佐证:所有被访母亲认为,需要接受这方面的学习。
于是,母亲素养工程的开展水到渠成。据介绍,这次培训活动受到了甬上妈妈级女士从所未有的欢迎。
国事家事天下事,参加学习的妈妈们虽然很忙很忙,可满满5天学习的到课率、准时率和认真度都出奇得好。什么样培训内容最关心不同阶段母亲各有侧重
“赵教授,我有时候叫孩子别去做一些事情了。孩子总是很诚恳地回答:噢,马上。但实际上,他照做他的。”培训期间,特别多的母亲作了这样的提问。
结合着平时的育子育女经,妈妈学员与专家热烈互动。有的母亲还很勇敢地自揭“家丑”,希望大家帮忙出主意,有的则进一步反思,深入进行“自我剖析”。
“陶教授讲的时间黑洞理论,我很有感触。”来自余姚的周妈妈觉得自己目前的确需要在事业和孩子中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努力从时间的黑洞中走出来。 “专家说得对,我的充实生活,我的努力向上,是对孩子一种最实在、最有说服力的‘鞭策’。”
在前来接受培训前,宁海县教育局工作的龚妈妈曾为儿子对自己的依恋胜于丈夫而深感欣慰和自豪,可培训后,她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变。 “正如桑教授说的,家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能失衡,否则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合力共同完成,我必须做好孩子和丈夫之间的纽带。”
孩子处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母亲,思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家有0到3岁宝宝的母亲,对讲座中孩童时代心理上“第一个反抗期”的有关内容很关注;家有3到6岁孩子的母亲,很注意如何让孩子度过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再大点的,开始关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成因……
“学员们听得都很认真,她们努力地在专家的言谈中寻找着答案。”具体负责本次培训的陈延老师拿出学员们做的笔记。但见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写不够了还贴上小纸条。上面记录的有老师的讲课重点,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们收上来进行批改时,有很多学员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改完后一定还给她们。”
学员们的认真与热情使培训的老师们深受鼓舞。 “根据学员反馈回来的信息和建议,今后这个母亲素养工程除了继续做好家庭教育、儿童心理教育培训外,还将涉及实用技能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公共礼仪教育等多个领域。”妈妈课堂精彩撷录
本次培训中,不时有精彩火花迸射。好东西能有更多的人来欣赏,是件幸福的事。
结合目前甬城家庭教育中的几个热点话题,今天,记者专门整理出妈妈课堂上的一些精彩片断,希望能与更多的父母们共享。关键词:孩子的权利
孩子小的时候到底应有什么样的权利?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可能都没有细想过。桑标教授引用了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件事情。
一天,美国内华达州有个上幼儿园的小孩子放学回家,看见家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礼品盒,礼品盒的开口处写着“OPEN”。这个时候她跟妈妈讲,妈妈,我认识这个。妈妈问她这是什么,她说这是字母“O”。这位母亲很惊讶,你是怎么认识的?这位孩子说是幼儿园的维拉小姐教的。按照目前我们对幼儿园教育的评判,这位母亲应该感到很开心。但是没想到,这位母亲却是一纸诉状把维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这个幼儿园剥夺了女儿的想像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女儿没认识“O”之前,可以把“O”说成苹果,说成太阳,说成鸡蛋……凡是圆形的东西,孩子都可以想象,但是自从幼儿园教会她认识了这个“O”字后,“O”在她女儿的心中就只有这个“O”了。这份诉状在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3个月以后,案子在法院开庭,最后的结果是幼儿园败诉。
桑教授说,他之所以要引用这个例子,是想引发母亲们对孩子进行早期书本教育的思考。 “现在有不少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填鸭式的书本知识教育,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桑教授认为,这不仅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长此以往,还会让整个社会忽略孩子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权利的问题。关键词:妈妈的缺失赵忠心教授说,现在的妈妈最缺两样东西,一个是新知识,一个是心态,尤其是心态。
这种心态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以及不能正视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
“这种不良心态会导致一种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比如不该早教的提前教,不该你教的抢着教。”赵教授举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孩子翻身。“孩子翻身需要教吗?”赵教授坚决予以否定。
赵教授认为,翻身是天生的一种能力,孩子还不会,是因为他还不具备这种欲望和能力。如果孩子有这种欲望的时候,做父母的可以引导他,让他自己想办法,练几次就会翻了。
“千万别教,教了得不偿失,教了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学的过程,剥夺了孩子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成功的愉悦心情。”赵教授说, “如果父母教习惯了,那么,孩子再遇到新鲜事情的时候就会不愿意自己学了。对孩子不能过度教育,不该教的不能教,教多了,孩子的能力会退化。”
对有些母亲在孩子还没有这个欲望和能力的时候,强迫孩子学的现象,赵教授措辞激烈。他说:“学得早不过是早一点可以有优势,给家长脸上添彩,那是家长的自私。”
赵教授主张,做母亲的,要学会等待孩子的成长。 “别人的孩子会了而你的孩子不会时,你千万不要着急。如果他有能力,他早晚都能会的,晚几天会不见得会了以后比别人差。如果他没有能力,那么,千教万训他还是不会。”关键词:家教的侧重
对于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一直耕耘在教育战线上,曾先后参与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温州新纪元教育集团和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的创建管理工作的郑璧如老师颇有感触。
郑老师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品德教育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这个问题上,年轻母亲尤要引起重视。”郑老师感叹, “一些妈妈老在我面前非常自豪地说‘我家孩子很聪明’。怎么个聪明法?喏,还没上小学就识了多少多少字,背了多少多少首唐诗,数学题一百以内加减可以脱口而出。”
但孩子的德呢?郑老师说起曾经碰到过的一件事。有一回,一位夸自家孩子聪明的妈妈带孩子来郑老师办公室坐。孩子一坐下,就把鞋子脱掉,像个小猴子一样,窝在沙发上了。郑老师跟孩子的妈妈交流,没谈几句话,孩子就插话说: “我口渴了,要喝水。”郑老师听了后,倒了一杯矿泉水,双手把茶杯递给孩子。孩子一看是白开水,就说: “我不喝。”
郑老师说,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别于学校老师的教育的,应该侧重于对孩子行为规范的培养,否则就是越俎代庖。
“孩子的智育没抓好,培养出来的是‘次品’。孩子的体育没抓好,培养出来的是‘废品’。孩子的美育没抓好,培养出来的是‘低档品’,而孩子的德育没抓好,那培养出来的就是‘危险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