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三军换装的照片上了各大报纸的头版,这让因病在床上躺了43年的老军人朱发贵无限感慨,他久久地盯着照片: “多威武啊,我真想也过过瘾呢。”妻子陈德娟的一句话让他释怀了: “照片上的小伙子和你当年一样神气呢。”这是昨天记者在郎官小区朱发贵家看到的温馨一幕。照顾了丈夫43年的陈德娟说: “这些年,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从没变过。”
丈夫32岁时患重病 75岁的朱发贵骨瘦如柴,脖子始终歪着,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搭在妻子身上颤巍巍地走出房门,因为大关节都无法活动,连牙齿也合不拢,说话口齿不清,但陈德娟却毫不嫌弃: “没病的时候他可是个英姿飒爽的军官。” 上世纪60年代初,朱发贵是省军区后勤部卫生处的中尉,陈德娟在市防疫站工作,因为共同研究一种传染病而相识,她被他一身军装的帅气模样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所吸引,不久就嫁给了他,两个孩子相继出世。 然而好景不长,1964年32岁的朱发贵开始全身疼痛,发高烧,腰不能动弹,医生说他得的是“全身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听到这个名词,陈德娟差点站不稳,她刚读过那本著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得的就是这种病。 此后的7年,朱发贵辗转全国许多军区医院,病情却一直没有好转。陈德娟带着孩子,又放不下工作,无法陪护,只有逢年过节去看一下,她一直记得一年春节抱着女儿赶往南京的情景,那时下着大雪,襁褓中的孩子哇哇大哭。1970年,陈德娟把丈夫接回了家:“她是我的丈夫,应该由我来照顾。” 朱发贵再也不是那个健康有活力的军官了,陈德娟了解丈夫的苦闷,处处把丈夫放在重心,凡事都听听他的意见,也让孩子们知道爸爸的“领导”地位。每天早上,她都是先给丈夫擦完身,做完饭再匆匆赶往单位,很多家务活都由朱发贵“发号施令”,两个孩子照着完成,孩子的学习也由爸爸全权负责。就这样,女儿9岁学会了挑水,儿子7岁学会了做饭,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们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杭州中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如今都有了一份称心的工作。 不后悔当年选择 为照顾丈夫吃了很多苦的陈德娟一点也没有后悔当年的选择,她说,这么多年病下来,丈夫还那么乐观,说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值得自己付出。朱发贵在一边笑着:“她该谢谢我,她的病都让我一个人生完了。”陈德娟点头,说自己是个充实而快乐的老太太。 照顾丈夫没有耽误工作,陈德娟的抽屉里藏着一大叠荣誉证书,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退休后也没闲着,上了10年老年大学。 这几年,丈夫病情恶化,咀嚼能力差,只能吃流质的东西,她成天琢磨着怎么给丈夫改善伙食,还因此制作了一种几乎是入口即化的 “中国比萨”,薄薄的饼上浇上洋葱、胡萝卜、火腿肠碎末,再铺上鸡蛋,不但丈夫,连孩子们都喜欢吃,可把她乐坏了。 60岁那年,老年大学组织学生去照相馆拍照,人家都是成双成对去拍婚纱照,朱发贵因病无法出门,只能让女儿陪着去,但是她也同样开开心心地拍婚纱照,一个人的照片上笑得同样灿烂。“为什么不高兴?这是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想呢。” 陈德娟当然也想拍一张真正的婚纱照,但看来这个愿望挺难实现,病痛让朱发贵肌肉和骨骼都萎缩了,以前170厘米的个子如今只有150多厘米,衣服只能妻子自己做,行走困难,坐5分钟都会觉得累。但陈德娟说,有没有婚纱照没有关系,在她心里,丈夫永远是最重要的。见习记者 樊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