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战士王惜耶所在部队在余姚马渚夏王宅与日本鬼子发生激战,王惜耶身受重伤,滚下山坡,被当地两位村民所救。多年来,王老一直在寻找两位救命恩人。昨天,他委托本报记者帮助寻找。部队被鬼子包围
昨天,记者来到了王老家里,听他回忆那段烽火岁月。
王惜耶是宁海人,1920年出生,1940年入党。1941年,宁波沦陷,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王惜耶于1942年7月在诸暨枫桥入伍,随同时任浙东区党委组织部长的杨思一同志到达四明山。王惜耶担任新四军三北自卫纵队余上大队二中队指导员。在余姚竹丝岗战斗后,余上大队奉上级命令回余上地区时,遭遇日军,经激战后,部队安全转移。1943年11月部队开到余姚马渚西面青山片附近的夏王宅尼姑庵整休。
1943年11月21日,王惜耶接到命令,由于部队已没有粮食了,余姚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张光准备在夏王宅尼姑庵召开一次反扫荡与征粮会议,王惜耶负责保卫工作。
王惜耶率领二中队80余名战士守卫在夏王宅尼姑庵附近。会议早上8点开始,9点,一股日军和伪军出现在尼姑庵2.5公里外,但未发动攻击。中午12点,鬼子又调来援军,离尼姑庵只有1.5里路程了。下午3时左右,数百名日军与伪军已将县委领导和部队包围,并发起了进攻。中弹后滚下山坡
敌众我寡,形势万分紧急,县委领导决定立即撤退转移,命令二中队负责掩护突围。王惜耶带领战士浴血奋战,完成了阻击任务后,发现四面都是敌人,只得边打边向后山撤退。只要越过后山就能安全转移了,退到山顶时,大部分战士已经牺牲。王惜耶正抢救一位受伤的战士时,突然中弹,子弹当胸穿过,王惜耶倒在了山坡上。几名鬼子狂喊着围了过来。王惜耶吃力地滚动身体,从山顶向西北面山坡滚了下去,一直滚到山脚下。农民大哥救了他
剧烈的疼痛使王惜耶几乎失去知觉,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有人将自己背了起来,背到了一条小船上。等他醒来时,已是傍晚,发现自己躺在一个类似尼姑庵的地方,这正是那位救命恩人的居所:中间有个佛堂,左边是煮饭的地方,右边是睡觉的地方,身边有位农民模样的男子和一位妇女。
王惜耶的第一反应是不能连累老百姓,就对那位男子说: “大哥,你找一个门板,把我放到门口的路边吧,被鬼子搜到你们全家都完了,部队的同志会来找我的。”
农民大哥就找了一个门板,和那位妇女一起把王惜耶抬到了家门口较隐蔽的地方。那位妇女轻轻地给王惜耶擦着血迹,还笑着问他饿不饿,并煮了一只鸡蛋喂给王惜耶吃。王惜耶已饿了一天了,那个鸡蛋好比雪中送炭。但不知怎么回事,吃完鸡蛋后,伤口突然大出血。农民大哥也慌了,用力压着王惜耶的前胸,妇女则压着他后背,给他止血。
这时,在战斗中失散的一位小战士突然赶来了,对那位农民大哥说: “这是我们的指导员,他的伤势很重,借你家住一晚,我们不会动你们一砖一瓦的,你们还是避到别的地方去,不要和我们住在一起,太危险了。”农民大哥满口答应,这位战士把王惜耶的伤口用破衣服包扎好,王惜耶又陷入昏迷中。来不及打听恩人
第二天早上,王惜耶醒来了,那位妇女还专门赶回来给小战士做了早饭。10点多的时候,农民大哥也回来了,还带来了余姚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张光和一位姓丁的女医生。张光对王惜耶说: “二中队90%的战士牺牲了,战后,我们打扫战场时,没有发现你的尸体,都感到很惊讶,刚好这位农民大哥来报告,我们才知道你还活着,就马上来接你了,现在鬼子又打过来了,我们必须马上离开这里……”
于是张光把受伤的王惜耶转移到了四明山梁弄,治疗康复后,王惜耶又投入到战斗中去了。因为任务紧急,王惜耶一直没有机会打听那两位救命恩人的姓名。“一生欠下的恩情”后来,王惜耶随大军离开了宁波,征战大江南北。王惜耶多次对战友及家人说: “正是两位救命恩人的义举激励着我,时刻铭记着群众的鱼水情谊,终生不敢忘”。
四十多年后,王惜耶从福州警备区副政委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他一直想找到当年救他的恩人,几赴余姚苦苦寻找,但都失望而归。
1991年,余姚市委、党史办、老干部局、当地乡镇政府都曾努力寻找过,也都没有结果。
今年已87岁的王老昨天对记者说: “这是我一生欠下的恩情。”
在整个回忆过程中,记者一直在帮王惜耶整理零碎的线索。王老说,当年那位农民大哥看上去30岁左右,那现在应该90多岁了。身高为170厘米左右,瘦瘦的,余姚口音。妇女大姐身高大约160厘米左右,略胖。别的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不过王老很肯定地说: “农民大哥是地下党的可能性非常大,要不然,第二天他怎么就能轻易找到余姚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呢?”
王老说着说着,眼睛湿润了: “时隔多年,两位恩人的音容笑貌都已模糊了,我知道寻找过程非常艰难,也许他们已谢世了,但我还是想找到他们的后人,在我有生之年,能知道这两位恩人的名字,让感恩之情有所寄托。”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你有老战士王惜耶的两位救命恩人的相关线索,请及时提供,让我们一起帮助王老完成宿愿吧。本报热线87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