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鄞州龙观乡大路村日前发现一穴大型墓葬。据鄞州文保部门考证,此墓系清代晚期吏部右侍郎张家骧安身之地。据介绍,该墓是迄今为止我市发现的最大单穴古墓,对研究明清时期浙东丧葬习俗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前几天,因为下大雨,大路村附近的一片竹林被雨水冲刷,其中一处地方发生崩塌,才显露出埋在地下的这处古墓。古墓保存完好,目前由该村委会和业余文保人员自发保护。该墓葬占地面积约3.5亩,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墓穴长17.6米、宽17米、高5.5米,坐南朝北走向。墓碑系横式,刻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冬,碑文系清户部尚书翁同龢用正楷写就,笔力挺拔。
据 《清史稿·列传》记载,张家骧 (字子腾),浙江鄞县人 (1827-1885年),世居宁波西门板桥。同治元年 (1862年)35岁时中进士,42岁进翰林院,是参与立嗣 (光绪帝)的28位大臣之一。著有 《粤南志》、 《中华币制史》、 《中国之币制志汇兑》等书。
他做过两个皇帝的老师:42岁进翰林院当了同治皇帝的师傅 (弘德殿行走);同治皇帝19岁病死后,他就当了5岁即位的光绪帝的师傅,跟随光绪9年,是光绪维新思想的启蒙人之一。1885年死于任上,葬于鄞县龙观。
张家骧一生清廉。他病逝后,在府第中竟找不到一条厚一点的棉被,也没有银两下葬,后来光绪皇帝亲赐一条御被、官府发了2000两“抚恤银”才得以体面下葬,葬到龙观。墓碑坐南朝北走向,意思是永远面向京城,不忘皇恩浩荡。
张家骧生前为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平反昭雪关键人物之一。当此案经过县、府、省三级六审、辗转反复并且朝不利方向发展的时候,他和翁同龢、夏同善等江浙派官员,联合林拱枢 (林则徐之子)等人,对抗以四川总督丁宝桢等封疆大吏和京中大僚组成的朝廷实权派,说动慈禧太后同意进京复审。在复审时,他们几人还多次到堂,关注案件进展,最后终于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反昭雪。
至今,宁波还留有张家骧的许多典故和流传。如今的 “郎官巷”的由来就与他有关。他所任右侍郎旧称 “郎官”,是从二品官员。光绪待他不薄,专门为他建造府第,这就是所说的 “郎官第”。其府弟为原郎官巷13号墙门,有名的 “张家大厅”。
如今的望京路也因他而来,张家在城河上造了一座 “望京桥”,意为遥望京城不忘皇恩,望京路即由此得名。
和他有关的,还有如今的新芝路。是因为当时他在西塘河的高塘上,即现在的海曙公园附近造了一个 “接旨亭”,专门迎接皇上圣旨,宁波老话 “圣旨”、 “新芝”不分,遂成新芝路。
另外,现江东七塔寺圆通宝殿的石柱上还刻有张家骧所撰的楹联。张家后裔后在郎官第附近办酱油厂谋生,张信茂酱油在宁波还蛮有名气。
宁波人有句老话,是对张家骧最好的评价: “像不像人样,看看张家骧。”(记者 郑仲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