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一场大雨"冲"出宁波最大古墓 墓主是清朝名臣
稿源: 今日早报  | 2007-07-08 15:34:06

  中新浙江网7月8日电“像不像人样,看看张家骧。”这是一句宁波老话,但可见宁波人对这位100多年前“郎官”的评价。

  前些天,因为一场大雨,位于鄞州龙观乡大路村的张家骧墓葬被“曝光”。文保专家称,虽然墓内可能没有什么宝贝,但占地3.5亩的墓葬却堪称宁波之最,对研究明清时期浙东丧葬习俗文化,有一定历史价值。

  墓主是清代两个皇帝的老师

  最早发现墓葬的是大路村的几位村民。据他们介绍,一周前,天下大雨,村边上一片竹林发生了崩塌。

  雨停后,村民去查看“灾情”,意外发现塌方处竟是一处古墓,坟前的墓碑气宇不凡,应该不是普通人的坟墓。

  经鄞州文保鉴定,这处墓地的主人是100多年前的名臣张家骧,他曾任右侍郎(旧称“郎官”),是从二品官员。

  虽然官阶不高,张家骧却做过清代两个皇帝的老师,42岁时,他进翰林院当了同治皇帝的师傅(弘德殿行走)。同治皇帝19岁病死后,他就当了5岁即位的光绪帝的师傅,跟随光绪9年,是光绪维新思想的启蒙人之一。

  墓地大小相当于半个足球场

  昨天,文保人员初步勘察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达3.5亩,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其中墓穴长17.6米、宽17米、高5.5米,是迄今为止宁波发现的最大单穴古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墓碑,刻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冬,碑文系清户部尚书翁同龢用正楷写就,笔力挺拔。

  不过,至于墓葬里发现了什么宝贝,文保人员没有透露。鄞州一位文史专家根据史料介绍,张家骧一生清廉,他病逝后,人们在他的府第中竟找不到一条厚一点的棉被,也没有银两下葬。后来光绪皇帝亲赐一条御被,官府发了2000两“抚恤银”,他才得以体面下葬,葬到龙观。因此,墓碑坐南朝北走向,意思是永远面向京城,不忘皇恩浩荡。

  宁波多处地名与张“郎官”有关

  虽然张家骧去世已经100多年,墓地也刚刚被发现,但宁波还留有张“郎官”的许多典故和流传,特别是闹市区的几个地名,皆因他而得名。

  首先是市中心的“郎官巷”。张家骧所任右侍郎旧称“郎官”,但光绪待他不薄,专门为他建造府第,这就是所说的“郎官第”。

  望京路也因他而来。张家在城河上造了一座“望京桥”,意为遥望京城不忘皇恩,望京路即由此得名。

  和他有关的还有新芝路。当时他在西塘河的高塘上,即现在的海曙公园附近造了一个“接旨亭”,专门迎接皇上圣旨,宁波老话“圣旨”、“新芝”不分,遂成新芝路。

  此外,张家骧还是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平反昭雪的关键人物。当此案经过县、府、省三级六审、辗转反复且朝不利方向发展时,他和翁同龢、夏同善等江浙派官员,联合林拱枢(林则徐之子)等人,对抗以四川总督丁宝桢等封疆大吏和京中大僚组成的朝廷实权派,说动慈禧太后同意进京复审。在复审时,他们几人还多次到堂,关注案件进展,最后终于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昭雪。

  □通讯员郑仲晔

  本报驻宁波记者郑巍

【编辑:王丽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