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农技队伍后继乏人令人忧
稿源:  | 2007-07-09 08:33:43

  中国宁波网讯在一个几百平方米的教室里坐满了人,而其中却找不出几个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人。这是记者在近日举行的我市首期乡镇农办主任和农技站长培训班上看到的一个现象。

  “在农村,农技人员需求量最大,但单位人数往往最少。”参加培训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农技站站长郑春龙无奈地告诉记者。按照《浙江省改革和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通知》规定,每万亩耕地必须配备一个农技人员。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共有耕地约316.5万亩,平均摊到每个乡镇的农田约有23.9万亩,而我市各乡镇农技站平均只有3名至5名农技人员,农技人员人数远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乡镇农技站人员缺少现象十分严重。更让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有限的几个人力资源,在有些乡镇也得不到完全的使用,长期把许多农技人员抽调出去搞环境卫生、群治群防甚至计划生育之类的事。采访中,一个乡镇农技站站长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8名,但在岗的只有4人,其他4人被镇里借去搞其他事务了。

  人员老化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广大农技人员。在记者采访过的6位农技站长中,年龄最小的55岁,最大的59岁。余姚市马渚镇农技站站长陈志良告诉记者,该镇在1992年时共有农技人员17人,至今只剩下5人,而其中年龄最小的农技人员也有45岁了。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我市各乡镇现有的农技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农民演变过来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26%。由于历史的原因,再加上年龄偏大,一些乡镇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视野拓宽受到了很大限制,对于一些新的技术往往不能及时理解和掌握,从而制约了一些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迅速有效地推广。

  那么,乡镇农技站人员老化、后继乏人,各乡镇农技站为何不去补充一些“新鲜血液”呢?陈志良告诉记者,五六年前,他们也曾进过大学生,但搞农技工作,不仅累,而且待遇也相对比较低,于是,一些新进的大学生要么想尽办法考取公务员跳出农门,要么就远走高飞自己去创业,农技站成了留不住人的“驿站”。再者,由于国家现行的相关文件中对乡镇农技人员的职称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只笼统地要求各地自行掌握,使得一些地方的乡镇农技人员的高级职称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换句话说,在有些乡镇农技站工作,你就是干到退休,到头来最多也就是一个中级职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技人员是首当其冲不可或缺的“排头兵”。为此,有关部门应早思良策,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改变乡镇农技队伍中存在的“在编不在岗、人员老化、后继乏人”的现象,让广大农技人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记者林金康

【编辑: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