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这几天,四明山镇芦田村的王哲瑜一家心情很好。儿子考上大学的喜讯早已传来,一家人在喜悦中静候着浙江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早点到来。除了王哲瑜,芦田村今年还有3名学生考上了大学。像这样的喜事在芦田村已经不稀奇了, “村里年年都有人考上大学的。”面对记者的采访,一名芦田村村民很平静地说。别看这是个高山上的村庄,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村里已经出了近150名大学生,其中不乏博士后和教授。
好学的传统自古就有
王孝祯曾经是芦田小学校长,现已退休,他很关注村里孩子的前途,对村里的“才子”很清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芦田村好学的传统自古就有。”王孝祯说。
的确,芦田村海拔600多米,峰峦叠嶂,草木葱郁,可谓人杰地灵。
清朝,隔壁山村没听说有一官半爵,芦田村就出了6个举人。按照古代的科举制度,考中举人、进士的,都要在自家门前竖一杆旗,旗杆基部要垫一块旗杆石。所以,芦田村的这6块旗杆石就是村里多才子的最好见证。
“胡兰成的小说《今生今世》里就多次提到芦田村自古多才子。”王孝祯颇为自豪地介绍说,早在解放前,从大山里走出去的王道江、王仁鉴就分别考进了北京大学的外语系和土木系。解放后,毕业于杭州大学的柳金康曾担任天台中学第一任校长。
大山里走出博士后
“你们村谁最有出息啊?”对这个问题,村民几乎会异口同声地说“王尧荣”。
1956年,王尧荣出生于芦田村一个村干部家庭。上学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他很会动脑筋,会组装收音机之类的无线电器,那时村里的扩音机就是他组装的。”芦田村村委书记王国政说。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王尧荣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读大三时,正逢李政道教授代表美国一些大学的物理系来中国招收博士研究生,经过考核,王尧荣被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录取。
当时,大多中国学生在大学才开始学英语,英语不熟练又不善于表达。因此,王尧荣和其他中国学生到了普渡大学后,在课堂上不像美国学生爱发言,被教授和同学们误以为学习有困难。但王尧荣在暗地里与美国同学较起了劲。通过加倍的刻苦努力,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前茅,连电动力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等难度较大的课程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到了第二年博士资格考试时,师生们已经对王尧荣和其他几名中国学生刮目相看了。按规定,普渡物理系的博士资格考试一般要淘汰三分之一的学生,但那一年很特别,淘汰的学生是除了七名中国学生之外的三分之一。
耕读传家是村风
除了王尧荣,村民还能掰着手指头说出很多有出息的村里人:曾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的王绍先、远赴美国的年轻博士后王子锋……因为在这个1200多人的小山村里,村民们信奉读书是孩子最好的出路。
芦田村是个交通闭塞的山村,村民大多世代务农,他们教育小孩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靠山吃山还能刨出个啥名堂呢,读书是唯一出路。
“孩子读书,父母就想方设法地赚钱、筹钱。”王孝祯老人说,在他多年的教师生涯里,见多了父母费尽心思为孩子拼凑学费的事,“可以说,现在成材的每个人,当年都是父母卖毛竹、卖茶叶、向学校申请助学贷款、向亲戚借钱这样支撑过来的。耕读传家是芦田村的祖风”。 (记者徐文燕通讯员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