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缺乏个性的城市不仅不会实现价值增值,反而会形成过剩城市资产。一个城市的个性,是由城市的产业特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独特性、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城市精神、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等因素的系统集成。
城市经营中打造城市个性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经营创新问题,即要从模仿创新转向原始创新。原始创新,不仅需要创新主体的觉醒,创新观念的激活,创新方法的科学,更需要创新资源的增加、创新知识更新和创新空间的再开拓。
专家访谈
作为我市去年第一个研究宁波自主创新型城市战略软科学课题组的负责人,宁波大学教授陈依元就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模式、重点和内容等方面谈了他自己的一些看法。
记者:我市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其指导思想和模式你怎么看?
陈依元:我市应以推进自主创新为核心和主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基点。以创新文化特别是理念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为核心、体制创新为动力、环境创新为基础、服务创新为保障,努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点的和谐、创新发展之路。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初期,我市宜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要注重培育创新管理能力与宏观创新决策能力,营造促进创新的制度、环境与创新文化氛围,建设创新、开拓型政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中后期,采用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混合发展模式,政府由创新的直接推动者转变为创新制度、环境的主要营造者,按照创新规律与市场规则对创新活动加以引导。等到全面创新型城市发展具备形态后,我市的创新自然可能会出现美国的“硅谷模式”。
记者: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将重点内容放在哪些方面?
陈依元:我市目前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应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一是培育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意识,倡导创新民主,建设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创新文化;二是建设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升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四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集群创新与产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五是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六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创新的动力与活力;七是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区域创新型人才高地;八是推进政府服务创新、政策创新、融资创新、法制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在此基础上,创新型城市建设应实现七个方面的成果:一是思维与方法创新,确立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二是知识创新,包括知识创造、专利数量、科研成果及其投入、产出水平的提高等;三是产学研创新,包括科技合作、专利合作、技术转移的水平的提高等;四是技术创新,包括技术研发综合投入、设计的综合能力、产品创新及生产能力等;五是环境创新,包括城市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支持环境、政策支持环境、市场支持环境、金融支持环境等;六是产业集群创新,包括产业中主要企业的竞争力、产业基础结构竞争力、产业组织结构竞争力等;七是人才创新,包括人才创新投入、人才创新产出等。
记者:宁波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应如何体现区域特色?
陈依元:我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初步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使我市的科技综合竞争力居同类城市的中等水平。第二步,基本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地,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第三步,全面建成创新型城市。继而在此基础上努力建设“高端创新、强劲辐射”的创新型“强市”,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创新极”。
-新闻链接
技术创新:宁波杭州湾大桥创造新纪录
今年6月26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线贯通了。然而,建造这座大桥所面临的困难,也让世界顶级专家瞠目结舌:工程规模浩大,需要数百万立方米混凝土、数十万吨钢材、数千根钢管桩、钻孔桩……自然环境恶劣,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而且滩涂面积大、软弱地层厚,建设条件艰难。还有测控、结构防腐等突出问题难以解决。这些都是新麻烦,没有规范可遵循。
杭州湾大桥要想跨海,必须先跨越这些问题,靠什么?创新!
凭借着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管理,杭州湾跨海大桥制造了太多的“天方夜谭”。自2003年11月开工以来,杭州湾跨海大桥共获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其中5项技术已通过国家鉴定。正是凭着这些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长达100年的使用寿命。
这座“中国制造”的跨海大桥,在国内外特大桥梁建设中首开在蕴含蜂窝状浅层沼气滩涂地质环境下成功建桥的先河;第一次彻底解决了大型混凝土箱梁早期开裂的世界性难题;头一回成功使用了直径比饭店餐桌还大的钢管桩;把通过“梁上架梁”方法解决长距离滩涂通行的世界纪录从900吨一举提高到1430吨,成为“世界第一架”。
文化创新:艺术之花开遍鄞州乡间
日前,鄞州区古林镇张家潭村业余文艺队将大戏搬上了逸夫剧院,这一举动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农民进城演出之先河。记者采访发现,这背后是因为它和全鄞州区600多个乡村文艺团体一样,既有政府“送戏下乡”阳光的照耀,又有“种文化”雨露的滋润。这些都是鄞州区文化创新的结果。
去年年初,鄞州区开始了专业文体团队下乡与群众自娱自乐相结合的农村文体活动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星光工程”,规定区政府从2006年起,三年内共为“星光工程”设扶持资金1200万元。在投入“送文化”的同时,鄞州区将更大“星光工程”资金投入到了“种文化”上。在鄞州区,上规模的民间文艺团体有经费,文艺团体排出有时代特征的新戏有奖励,区里还将文化建设列入乡镇干部政绩考核。这些投入和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参与群众文化的热情。很快,在鄞州乡间出现了反映古林镇蔺草生产的女声表演《蔺乡女》,反映邱隘雪菜生产的群舞《雪草飘香岁月甜》,反映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越剧小戏《喜开门》。这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由钟公庙街道文化站创作的喜剧小品《拆迁轶事》,演出后,对钟公庙街道的拆迁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在鄞州区,还出现了一批诸如“女子电声乐队”这样在宁波鲜有的特色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