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公交公司修车工工作时用风扇降温。实习生王鹏摄
图2:天实在太热,这位女士将头裹起来。记者刘波摄
连日来的热浪让市民们酷暑难耐,很多人躲进了空调间,对于那些家里没有空调的市民来说,这个夏天可真有点难熬。昨天,记者走访了市区的一些住在老房子里的居民,感受了他们在酷暑天的生活。
中午11点半宋诏桥甬兴新村一户居民
白天不出门晚上席地睡
昨天中午11点半,记者敲开在宋诏桥甬兴新村一户居民家,开门后主人很意外,听说记者之所以采访他家是看到他家的外墙壁上没有装空调后,主人张先生笑了,他告诉记者,因为房子比较旧,一直没有装修,也没有装空调,今年夏天实在太热,家里备有5台电扇。
记者随手摸了摸一台摇头电扇,扇头有些发烫,张先生说该让它休息休息了,否则恐怕要“罢工”了。张先生告诉记者,白天他们一家基本不出门,窗帘都拉得严严实实,防止阳光射到室内,晚上睡觉就把两张凉席铺到地上。
晚上6点尚书街一墙门
家家敞着门室内像蒸笼
屋里屋外差了好几摄氏度,居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个可以洗澡的卫生间。
昨天傍晚6点,当记者来到鼓楼尚书街后面那一排低矮的民房时,正是居民们做晚饭的时候,家家炊烟四起,在外面窄小曲折的小巷子里就可以感到一股逼人的热气。巷子尽头是一个墙门,院子门口有一个水龙头,一名赤着上身的男子拿一个橡皮管接水往身上“淋浴”,一只小狗跳上了水池,这名男子便顺带帮它也洗了个澡。
院子里家家大门敞开,记者走进了51号徐先生的家。一进门就是厨房,不过三四平方米大的空间,煤气灶上两个锅同时冒着热气,使整个房子热得像蒸笼一样。徐先生赤着上身在门口洗菜,满脸是汗。
“我们在这儿住了30多年,年年如此,还不得忍着。”徐先生带记者进了里屋,一个20平方米的房子,用布帘隔成客厅和卧室。屋子里很闷,惟一的降温工具就是一台吊扇。“这地方不能装空调,电扇开着吧,晚上睡觉太吵;不开吧,又嫌热,蚊子也多。”徐先生的妻子和女儿住在楼上15平方米的阁楼里,床头也有一台小电扇。
昨晚7点,记者准备离开的时候,居民们几乎都已经吃完了晚饭,不约而同地拿了把蒲扇出来纳凉,见了面亲热地打招呼,然后天南地北地聊天了,闷热的小巷子又热闹起来……
晚上6点25分月湖边
天热厌做饭湖边吃快餐
昨天晚上6点15分,记者来到月湖旁边,街边的快餐店的生意繁忙,饭桌摆到了月湖公园里。说到天气热,正在吃饭的黄先生一家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天太热了,在老房子里做饭实在苦,一家三口在快餐店吃吃也方便,但是花销就大了,再怎么省每个月也要多花三四百元。正说着,快餐店的老板娘端了一盘茄子上来,她接着话头说: “现在的菜价也涨了不少,我们的成本也增加了,你不吃快餐也省不了多少的。”
食客多,老板娘的心情也好,她一边盯着厨房里一边告诉记者,夏天做生意不容易,食物容易变质,要讲究卫生。客人多了忙不过来,有时候炒菜顾客等不及了要发脾气。没说两句,老板娘又忙着给顾客送菜去了。除了在月湖边上的饭桌有二三十张,沿着马衙街,也摆满了饭桌,有一家店主为了给马路降温,在地上浇了水,食客就坐在桌旁谈笑风生地吃着。
晚上6点43分马衙街一老房子
室内温度34℃天井设水缸
马衙街54号是个老墙门,这里住着30多户居民,晚上6点43分,记者走进门牌号为马衙街54—22的一户人家,饭桌上一家4口边吃边看电视。70岁的户主张孝本老先生正在喝着紫菜汤,老伴孙国英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在这老房子里住了64年,因为线路的原因,家里不能装空调,过去天没有这么热,现在天气好像一年比一年热了。
记者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支温度计量了量室内的温度:34℃。孙国英老人说: “晚上温度低一些,中午我不做饭,晚上孩子们回来吃就得做点好吃的,做饭时一边忙着锅里,一边用毛巾擦头上的汗,擦慢了,汗水就掉到锅里,做完一个菜就要洗洗脸。”
孙国英老人的厨房和吃饭的房间隔了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里还养了些花草,一口大水缸在天井的中央,老人说,为了节约用水,她每天都要到附近的井里去提水,水缸里的水一来是为了防火,二来也可以降降温。记者陈爱红樊卓婧
避开日头晚上购物
为了避开毒辣辣的日头,很多爱逛街的女士把购物时间都挪到了晚上。昨天晚上7点20分,记者在天一广场附近看到,广场里外人流如织,与白天空荡荡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家住西门口的李女士是拖着老公和孩子一起出来的,她想再买一双凉鞋,“白天气温太高,实在不想出门,晚上吃过晚饭,正好把购物当散步。”
如织的人流给路边卖冷饮的小店带来了好生意,记者站在天一广场6号门附近一家冷饮店统计了一下,10分钟之内一共有35名客人光顾,记者上前打听冷饮店一天的收入,老板眉开眼笑应道“比平时翻了番”。
天一广场一名保安说,每天晚上7:30~9:30,是一天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据他目测至少有三四千人,如果是周末这个数字还要大,除了纳凉的和观光的外,最多的还是出来购物的。记者胡珊
上山下海体验清凉
上周末上午10点左右,中国渔村景区外1000个车位的使用率已接近90%,面对眼前所剩不多的车位,中国渔村接待部副经理胡守本忙着协调组织,临时安排景区周围再腾出更多的车位。一边冒着热汗,胡经理一边摆着手说: “现在还不是一天游客最旺的时候,得赶紧做准备。因为每天下午3点以后,才真正进入了高峰期,那个时候从高处看海滩,黑压压的全部是人。”进入7月以来,海滨浴场的游客量直线上升,松兰山海滨浴场更是把晚上的歇业时间从5点延迟到了9点半。
象山旅游局市场科科长洪佩平介绍,7月游客最高峰时,松兰山景区与中国渔村一日的接待量分别是1.2万人和8000人。
除了海滨浴场,四明山上的不少景区也成了市民避暑的热衷地。宁兴外贸公司的柴勇说: “山上气温起码比山下低6℃~8℃,感觉舒服多了。”白天在山谷中漂流戏水,傍晚在湖边垂钓,夜间在森林里露营的避暑方式成了不少市民的最爱。据余姚市旅游局统计,仅7月,余姚相关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人数仅次于五一黄金周,呈现出“第四黄金周”的态势。见习记者周雁
乘船享受习习江风
站在船头,一边欣赏江边如画的夜景,一边享受习习江风,这是再舒服不过的事了。家住海曙的王女士带着她的外孙女,这周的夜晚都是在游轮上这样度过的。 “主要是外孙女喜欢,不过江上确实比岸上风凉些。”王女士说。
天马三江旅游公司负责人翁女士说,入夏以来,晚上到游轮上吃饭、观光的客人就多了起来,天马公司一共有3条船,几乎每天都要开出去1~2趟,多的时候3条船都客满,最少的时候也有一二十人。这样的景象是不多见的,平时有时甚至两天才开出去一趟。记者胡珊
游泳池里像煮饺子
高温天气下,游泳馆也成了人们消暑的好去处。昨天记者在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看到,偌大的游泳馆内人挨着人,泳池里就像煮饺子一样。40多岁的许先生坐在泳池边上,看着池子里妻子和女儿,不时用手划拉两下池水,浇到身上凉快凉快。他告诉记者: “每个游泳馆人都多,到这里也就是图个凉快,想练游泳简直不可能。一个猛子扎下去,游不到2米就碰到别人身上了。”
据游泳健身中心接待处江小姐介绍: “入夏前,来游泳的客人每天平均不过百人,但从6月底开始,健身中心的客人就逐渐增多,起初每天大概接纳800人,7月份中旬升到了1000人左右,这周最多,每天要接纳1100名左右。”记者胡珊
草坪纳凉莫忘安全
昨天傍晚,记者在市区一些路段调查时发现,不少市民、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纳凉避暑,将席子搬到路边的绿化带去睡觉,这无疑给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
交警部门表示,进入夏季以来,我市已发生过多起因纳凉引发的交通事故,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记者周勇通讯员宋惕安劳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