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点燃孩子创新火花 余姚职成教的创新之路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7-08-03 06:41:51

  记者陈 敏 

  7月1日至10日,余姚职成教中心学校的吕海波和洪剑峰同学手捧他们制作的机器人“项羽”赶赴美国亚特兰大,作为浙江省惟一一支参赛队,参加第七届世界机器人大赛。凭着一曲“霸王别姬”,一举夺得大赛舞蹈类四项大奖中的最佳合作奖。从2006年4月以来,余姚职成教中心学校机器人兴趣小组还获得过全国一等奖1次,华东地区一等奖1次,省一等奖4次。余姚职成教中心学校站到了全国乃至世界中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前列。 

  成就来源于余姚职成教中心学校的创新教学,来源于教师们用心血点燃孩子的创新火花。 

  前几年,职校招生和就业曾一度处于低谷。该校经过调研发现,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而当时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实际需求的。1999年,学校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一场以构建技能教学体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推出“项目化教学”,教师定项目,学生完成项目,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2005年,学校再次推出让教师“亮己所长”、学生“学我所爱”的走班教学。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及技能特长并结合学生的需求,申报开设自己最擅长的技能课程,学校打破传统的固定行政班级上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跨专业、跨班级、跨年级段自行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介绍,到上学期末,该校的10多个专业已全部实施了走班教学,全校共开设了19门特长课。机器人兴趣小组便是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005年,当时刚从大学毕业来到学校的马高峰老师注意到,一些编程、机械之类教学内容虽然重要,但学生学起来却很枯燥。为何不成立一个机器人兴趣小组,让同学们在动手操作中将这些教学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呢?马高峰的想法得到了校长许孟烈的大力支持,机器人项目被学校列为重点建设专业。两年来,学校对机器人兴趣小组在设备、材料、比赛费用等方面投入的资金已超过50万元,添置了20余套机器人套件,并专门辟出近500平方米的实验场地。 

  机器人兴趣小组没有辜负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期望。 

  在今年4月举行的浙江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上,一辆专门为高位瘫痪残疾人设计的智能助残车,引起了所有参与者的兴趣。只要把头往头枕上一靠,车子就开始启动;头向左转,车就向左走;头向右转,车就向右走……再用头靠一下头枕,车子便自行停住。这辆车还能感应到周围的障碍物而自动停住;当周围光线太暗的时候,底座安装的4盏小灯会自动亮起。有关专家鉴定后说,这辆助残车设计巧妙,其好用程度胜过科学家霍金使用的用手指控制的助残车,含有比较高的科技含量,且成本低廉。这辆车因此夺得了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它的设计研制者就是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机电专业高二年级的郑凯宏同学。 

  机器人兴趣小组屡创佳绩,也带动了学校电子、电工、烹饪等其他专业项目技能教育的发展,目前余姚职成教中心学校已拥有26个创新团队,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科技创新、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已有多个项目在省、市及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广大教师从学生们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的最大感受。机器人兴趣小组指导老师马高峰由衷地说,以前上课经常出现“老师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台下置若罔闻”的现象。可自从成立机器人兴趣小组后,他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来,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带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 

  机器人兴趣小组的成功让职成教中心学校的老师们看到了他们努力的方向。这几年,学校下大力气组建各种创新团队,在设备、材料、研究经费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学生实验场地不够,学校便腾出部分行政楼改造实验室。同时,学校还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师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为增加学生科技创新的机会,学校还积极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并将企业制造车间引入校园。学生们进行科技创新的机会多了,学科成绩和综合能力就在不停的动手动脑过程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高。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