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卢 磊
11年前,对很多宁波人来讲,贵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经济一般,交通不便;11年后,越来越多的宁波市民熟悉这两个地方,有牵挂、有寄托,一往情深。
市扶贫办原主任张祖安,6年的时间里先后26次深入贫困山区,行程达5万多公里,跑遍了黔东南州、黔西南州12个县的上百个乡镇、村寨,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帮助许许多多山区群众“得益”,走上“致富”道路,赢得了贵州人民的信赖和赞誉。他把自己比作是一把“二胡”,拉过来拉过去,把相隔千里的宁波人民和贵州人民的感情拉近了。
宁波人孙连芳,2000年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来到黔东南州镇远县第四中学支教。她热爱山区少数民族的孩子,工作任劳任怨,用每月近三分之二的工资资助贫困孩子,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支教结束后孙连芳回到宁波,却始终割舍不了与苗乡侗寨的感情,再次回到贵州镇远县。去年12月,她被贵州省授予“贵州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经过宁波本地媒体报道后,孙连芳爱心行动、孙连芳爱心班、孙连芳助学回访团等活动接踵而至,无数的爱心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11年来,我市先后派出了50多名干部赴对口地区挂职,300多名教师、医生、青年志愿者赴贵州支教、支医等。对他们来说,在黔工作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更是留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去年7月,经奉化市挂职干部牵线搭桥,宁波祥祥米业有限公司与丹寨县政府签订了加工销售合同,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硒米原粮,然后运到奉化加工销售。据悉,今年5万亩硒米基地全部投产后,可年产硒米2万吨,当地农民从中可增收1000万元。
同样,11年来,有30万的贵州人来甬务工经商,他们辛勤劳动,埋头工作,默默奉献,甬黔人民融洽相处,情深意长。35岁的墙兴贵7年前从贵州来到慈溪打工。去年5月,慈溪掌起镇陈家村和谐促进会成立,墙兴贵被选为协会副秘书长。一开始,他义务为大家做调解工作,后来,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他索性设立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热线———小墙热线。一年多下来,有上千人拨打热线,或到村和谐促进会上门咨询,热线已经为300多名外来务工者找到了工作,解决或调解劳资纠纷、工伤事故十余起。
在这11年里,高山与大海手牵手,心相印,甬黔两地间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动人故事不断涌现。这次市党政代表团赴黔考察,两地领导畅叙山海之情、共商帮扶之策,谋发展、促和谐,进一步拉近了甬黔人民的距离,为对口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两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