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8月13日公布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数据,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5.6%。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CPI呈现加速上涨势头。
5.6%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已经超过2003-2004年上涨时期5.3%的高点,并创出1997年2月份以来的新高。从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变化来看,5-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为3.4%、4.4%、5.6%,涨幅分别比上月加快0.4、1.0、1.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明显的加速上涨势头。
从居民消费价格的构成因素来看,导致居民消费价格加速上涨的因素主要是食品。7月食品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比上月提高了1.3个百分点。从食品内部来看,值得关注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猪肉涨价的带动下,肉禽及制品价格涨幅继续提高,对居民消费价格贡献继续增加;二是受天气及洪涝灾害的影响,新鲜蔬菜价格涨幅明显扩大,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新增力量。
只看非食品价格涨幅可能低估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从理论上讲,剔除波动性比较大的商品和服务类别之后的核心价格指数更能够准确反映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过,由于我国并不直接公布核心CPI,市场往往以非食品价格来代替核心CPI。以此来看,目前非食品价格涨幅只有0.9%,价格涨幅并不高,但是出于以下方面考虑,以剔除食品价格之后的非食品价格来判断会低估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一是食品消费目前在我国居民消费中占比在30%以上,完全剔除食品价格之后的非食品价格难以真实反映居民支出和购买力的变化;二是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既有季节性临时性因素(例如天气原因导致的鲜菜价格上涨),也有趋势性持续性的因素(例如饲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在目前的情况下,后者占的贡献更大些。剔除食品价格之后的非食品价格并没有反映这些基本面因素导致的食品价格的变化;三是非食品价格中包含大量的公用事业价格和服务价格。由于目前大部分公用事业价格为政府定价项目,政府往往根据其它领域物价上涨的情况决定政府调价的时间和力度,在其它领域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政府往往会放慢或者暂停政府调价,这使得非食品价格涨幅偏低。按照核心CPI的标准定义严格计算的话,我们预计当前的核心CPI涨幅将远高于非食品价格显示的水平。
总体上看,无论是以CPI衡量还是以更加准确的核心CPI衡量,中国的物价水平都已经到了通货膨胀的阶段,我们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代已经到来。鉴于目前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猪肉涨价等因素很难在短期内消失,同时在流动性过剩和企业定价能力增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进入涨价行列,我们预期这轮通货膨胀的幅度和持续性会明显强于2004年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价格上涨。预计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在5.5%以上。根据我们的月度模型预测,年内的高点将出现在9、10月份,CPI涨幅将突破6%。由于猪肉供给的增加,明年上半年CPI涨幅将比今年有所回落,但涨幅也有望维持在5%左右。
随着通货膨胀压力的显现,稳定物价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将明显提升。我们预计国家稳定物价方面的主要政策包括:一、加快升值。我们的实证研究表明,本币升值可以很好地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预计人民币升值幅度将明显加快。预计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达到7.3,升值6%,明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达到6.7,升值8%。二、加快升息。通货膨胀率的提高使得利率偏低的问题更加突出,也使得利率正常化的速度会明显加快。预计未来12个月,利率将上调3次。明年上半年存款利率将上调到4.14%的水平。三、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政府调价。由于目前还存在部分政府定价项目,可以通过对政府调价范围和力度的控制来避免物价的过快上涨。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三次发文要求物价涨幅超过预定目标的地方暂停出台政府调价措施,随着物价突破5%,预计中央和地方通过限制政府调价来控制物价上涨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