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单月CPI创下新高 选涨价还是选短缺?
稿源: 东方早报  | 2007-08-14 09:49:10

  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时,到处响起海潮一般的“泡沫”声。现在看到5000点,没有人说有“泡沫”了。

  半个多月前,公布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时,对加息与否的争论不绝于耳。现在单月CPI创下本世纪新高,除了受雇于投行和证券公司的经济专家发表例行谈话外,没有人再认为这是个可以一显身手的经济议题。

  是会破的“泡沫”转为长寿的“繁荣”?CPI不再是通货膨胀的首席代表?还是尘埃落定,认命了?

  有一种观点令我觉得,好像到了废黜CPI的时候。

  该观点认为,当前中国消费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以目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状况,不具备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条件。其论据之一是,按照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核心CPI(即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以后的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今年1月到6月的这一指标仅为0.9%。

  如果CPI不再是通货膨胀的首要指标,那它目前受到的关注就是不恰当的。要是它不能作为一个锚,那么谁可以当替代品?核心CPI?

  经济指标以什么为锚,要看经济政策以什么为目标。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指标的选择、定义和解读,像给航道制作一个指示浅滩暗礁的浮标。在江海激流中浑身湿透的人不会希望船行至浮标前,突然接到卫星电话。海事部门告诉他,他们的专家将用一个小时左右时间来解释这个浮标的真实意义。捎带地,专家提醒船员,附近的鲨鱼很久没有进食了。

  对通货膨胀的调控是以经济的中长期表现为目标,还是以老百姓的短期承受力为目标?正确答案多半是二者不能偏废。所以,核心CPI的数据固然令人放一半心,被CPI所吊起来的另一半心也不能就这么悬着。

  中国的议息机制不那么透明。所以,伯南克和华尔街的分歧更像是各抒己见,而周小川的沉默和内地舆论的喧嚣更像是夹生的心理博弈。市场对货币紧缩政策既无法轻视,也无法重视,因为行政手段在发挥着更令人瞩目的力量。毕竟,决策层有着丰富的价格控制经验。

  价格可以被压制住,那么短缺呢?

  国家发改委尽可以明令禁止中石油、中石化对系统外停供、限供油品,但没理由阻止它们优先供应系统内加油站。停批保零,逼使成品油消费大省的民营加油站直接赴地方炼油大省买油。这应是意料中的事。可供想像的是,这样的现象会不会蔓延到其他限价市场。

  较高的真实价格和供应充足好过较低的人为限价和供应不足,这是定理。值得注意的是,当后者的供应不足是一种心理现象时,该定理也成立。对短缺的条件反射已经植入了几代中国人的思维基因,而他们正是国内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限价之手上每一根暴起的青筋,都会被视为已经和即将发生的短缺的体征。

  股指可以不畏宏观数据,投资者和消费者需要不需要有所敬畏呢?我猜,只要人们预期政府会执著于采取行政手段来对付这个市场或那个市场,他们尽可以弃敬畏之心而多花时间打探消息。因为决定政策的人总有一个电话号码,不像上帝。

【编辑:周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