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年前,台州人郑荣希怀揣着致富梦来到镇海庄市,承包了20多亩土地,成为一名种植专业户。省农科院推广的新品种,别的种植户不敢种,他一种就是20亩,第一年每亩毛收益就达2万元。初尝甜头的郑荣希开始扩大规模,坚持每年试种新品种,如今,他成了镇海远近闻名的科技蔬果种植大户。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国宁波网讯 1979年,郑荣希农技校毕业后,就奔波在全国各地养蜂。1997年,他结束了养蜂人的漂泊生活,带着一家3口到镇海庄市承包了20亩土地,成了种植专业户。
当时,省农科院正在推广“红小玉”小西瓜, “红小玉”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也叫“拿比特”。 “拿比特”引种价格高,市场前景难测,别的瓜农都不敢种,而郑荣希却借了2万元种下了20亩。同时,他还想创造了一个新的种植方式:给小西瓜搭瓜棚。
最初与“拿比特”打交道,郑荣希完全是个“门外汉”,田头一有动静,他就惊慌地打电话向农科院的专家请教,一有闲暇,他还买书报、看电视自己钻研“瓜经”。
到了收获季节,郑荣希的“拿比特”小西瓜价格高得让其他瓜农咋舌:普通的大西瓜每公斤一元都没人要,而他的小西瓜每公斤却能卖到八九元。
把西瓜“吊”起来生长
记者在镇海庄市徐村的300多亩无公害基地看到,郑荣希的西瓜大棚里满目翠绿,一个个滚圆的小西瓜挨个“吊”在藤头。郑荣希说,西瓜棚里还盖着小拱棚,瓜苗就在小拱棚里生长,他在拱棚外给瓜苗罩了一层网,西瓜藤会从网眼里“钻”出来。这种栽培方式被称为吊蔓生长,西瓜“吊”起来长,种植密度大了,产量增加;瓜不挨地,瓜形、颜色都好看;而且瓜“吊”着长,没有叶子覆盖,光照变多,瓜的甜度比普通瓜大。
“刚种那会儿风一吹瓜就掉,一掉地上就砸烂,后来我才想出用袋子把西瓜也吊起来。”每当西瓜长至拳头大小时,郑荣希就和工人们一起用袋子把西瓜也吊起来,这样既可以避免西瓜有阴阳面,又能增加产量。说起最初种瓜的曲折经历,郑荣希感慨不已,为了让西瓜生长在小拱棚的网外,他分别试用了2.5厘米到20厘米不等的10多种网眼,最后才得出3厘米的网眼刚好适合。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小西瓜卖完后一结账,郑荣希自己也吓了一跳:小西瓜每亩的产量比预期翻了一番,一亩的毛收入竟达2万元。
地里的蔬果年年翻花样
第一年的经历给了郑荣希一个启示:种地要想致富,不仅要敢于人先,还要做到人有我优。凭借着电视和书本上的信息,他种植的蔬果年年翻花样,什么无核克仁生葡萄、迷你桃子、美国红提、核桃皇后等等。让周围瓜农羡慕的是,郑荣希总是种一样赚一样,每样新品种上市,他卖出的高价总让他们惊讶。
“现在都讲究创新,我也想每年创新,试用新品种。”郑荣希每年都要留出几亩地用于试验和嫁接新品种。他引进的很多品种并不是原原本本地种下去,绝大多数都要进行技术处理。比如野葡萄的根抗菌抗寒抗病能力特别强,他便把从西安引进的葡萄嫁接到本地野葡萄根上,以提高葡萄的成活率。
很多种植户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同样一个品种,郑荣希种的口感特别好,价格也比他们高。郑荣希笑着告诉记者,蔬果口感好其实很简单,少用或不用化肥,多用土杂肥,他每年用的土杂肥就有400来吨。
周边省市公司争相聘请
培育了多年高产优质西瓜,郑荣希自己研究出一整套西瓜秧嫁接、整枝技术及日常管理经验。1999年,通过当地蔬菜办工作人员的牵线搭桥,嵊州市一农业有限公司上门邀请郑荣希,声明只要他每月抽出10天到田头指导并总管50亩“拿比特”西瓜的种植,就支付6万元年薪。郑荣希满怀信心:“如果亩产比不过别人,我不要一分钱!”当年,“拿比特”西瓜亩产达到3000多公斤,每亩收入就有1万多元。
自此以后,郑荣希一直被周边省市的农业公司争相聘请。2002年,他再次扩大种植规模,承包了300多亩土地,一下子忙得没了时间。但是前来“预订”郑荣希到田头进行技术指导的邀请不断,于是跟随他一起研究西瓜秧嫁接的弟弟郑荣华也“抢手”地被绍兴、金华等的农业示范园区聘任为西瓜田“总管”。今年,郑荣希只接受了慈溪一家农业公司的技术指导邀请,对方承诺田头有难题由他来负责解决,愿意支付3万元一年的年薪。因为种瓜,郑荣希还结交了不少全国各地的同行,辽宁、新疆、陕西、河南到处都有,平时互相交流种植经验,探讨种植心得。
-创富体会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种地致富,一靠科技,二要掌握市场信息。”郑荣希深有体会地说, “利用科技培育新品种,了解市场信息,控制蔬果成熟期,通过打时间差可以增加利润。”他举例说,7月、8月、9月这三个月蔬菜供应量少、品种单一,他便利用这个空档,每个月分上中下旬种植日本野菜,一天采摘1000多公斤供应市场,还供不应求。
“要种,就要种与别人不一样的。”郑荣希说,很多农民看到某种农产品价格卖得好,便一哄而上都来种植。结果造成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暴跌,这是不可取的。种植专业户应该从“专”字入手,培育挑选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种植,产品不能一成不变,适时改良更新品种。见习记者庞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