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随着大学开学时间的临近,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贫困生顺利迈进大学校门。然而面对助学金,大学贫困新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引来社会热心人士的关注。
5000元助学金拿了
受助人是谁忘了
在两天前我市举行的一个助学金发放仪式上,一名20岁的贫困大学新生接过一家热心企业的爱心资助,总共5000元助学金。次日,他又得到了慈善机构4000元的爱心助学款。为了让更多贫困生得到帮助,两个助学金申请都强调了不重复救助的原则,也就是说,每一个受助学生只能接受一个机构的助学款。事后才了解真实情况的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善意地提醒他,可否把一笔善款让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困难同学。因为,这位贫困生全部的学费只有4000余元。
然而与这名贫困生的一番对话却让慈善工作人员深思。 “这次就算了,反正钱拿都拿了,明年再说吧。”贫困生回答。 “我们就是希望能够让更多贫困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况且那家热心企业今后几年都会帮助你的。你考虑一下好吗?”慈善工作者询问道。“那家企业明年是不是帮助我还不确定,要写信汇报学习才有的,我都不记得那家企业的名字了……”贫困生回答。慈善工作者无语。就在一天前,慈善工作者亲眼见证了这位贫困生从企业负责人手中接过一笔沉甸甸的助学金5000元。
领到4000元助学金
一句一个感谢和回报
同样是贫困大学新生的他,今年19岁。在昨日慈善机构举行的一个助学金发放仪式上,他得到了热心企业4000元的助学款。拿到助学金后,他满是感谢。他来自一个单亲低保家庭,父亲是个残疾人。为了攒够学费,从初三他就开始做家教,然而,高考升学压力以及有限的课余时间,他只攒了2000多元的学费,离7000多元的学费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感谢贫困让我站在这里,接受你们的帮助。” “谢谢你们,是你们帮助我解了愁。” “我将来一定会成功,我一定会回报社会热心人的帮助”。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和你们一样,帮助更多贫困学子,并作为一个嘉宾聆听贫困生的心声……”
他的遭遇和他的努力让人感动,而小小年纪的他满口感恩的话却也给在座的热心人带来触动:贫困生们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许多热心人不在乎被感谢
只希望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刘女士是本报和市慈善总会发起的彩虹助学的热心支持者,目前已帮助了三名大学生上学。刘女士是个普通职工,收入不高,日常生活简朴节约。她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大学生们怎样回报,感谢不感谢是大学生们的事情。刘女士说,帮一帮这些贫困大学生,他们很快就会成才的,将来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帮助。记者采访多位助学热心市民,都表示不在乎回报和感谢,贫困生们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自卑并感到压力重重。
据报道,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日前被取消受助资格。为此,引发了网友“受助不感恩,是否应该停止资助”的大讨论。3296人投票认为资助他人要寻求回报,3883人认为不要回报,1427人说不清是否要求回报。一福建网友的话一直被网友热顶: “如果你想捐赠,就不要有被感恩的想法,因为你不是上帝;如果你接受捐赠,就应该学会感恩,因为你是人。”
这个问题或许和贫困生的“道德焦虑”有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隽认为,两名贫困生都同样有着“道德焦虑”问题。第一位贫困生道德焦虑感非常低,这和他成长的环境有关。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受到社会冷漠,加上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给他造成了“有钱才会被尊重”的心理。对于这位贫困生而言,他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焦虑感,除了接受物质帮助外,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也应该帮助他提高道德焦虑感,人情绪中最可怕的是冷漠。
第二位贫困生道德焦虑感过强,他从小在爱心环境中成长,只怕自己做不好辜负了大家。要知道,现在的贫困不是你能选择的,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经济上的差距。有感恩的心是对的,但是回报社会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通过金钱的方式。过马路的时候,你帮助了行动不便的人,也是一种对社会的回报。而成功的标准也有很多,不一定要非常有钱。要减轻压力,正确认识自己。 (记者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