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万人助学 爱心铸就宁波城市文明品格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7-08-27 07:01:16

  图1:去年8月19日在天一广场举行的“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中,众多热心市民早早赶到现场来选定自己的助学对象。

  图2:贵州雷山县羊排小学五年级学生收到宁波人捐赠的图书后,笑逐颜开。

  图3:宁波爱心回访团成员离开滚马乡时,一名贵州妇女与宁波学生家长紧紧地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图4:8月18日,热心市民在骄阳下挑选助学对象。

  核心提示

  中国宁波网讯 8月18日,天一广场。短短2小时,3000多名贫困学子资料被宁波市民“抢”走,截止到8月24日,全市共结对助学18310人,创下我市爱心助学的新记录。万人助学,也成为全国城市中少有的“爱心现象”。是什么力量让甬城再次上演动人的爱心故事?万人助学热潮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能否发展成为常态化的市民爱心行动?

  助学行动:

  从一个人到上万人

  2005年的国庆长假,年过五旬的北仑工商分局干部张义恩回到了自己插队过的贵州省岑巩县坪芽村时,被当年将自己当作亲生儿女一样照顾的贵州乡亲们的贫困深深震撼了:他们仍住在他21年前离开时住的破房子里;许多孩子由于交不起学费,还没上完初中就回家种田或出去打工了。

  张义恩在村里呆了3天,失眠了3个晚上。临走时,本来准备坐飞机回甬的他只为自己留下了300元买火车票的钱,而用剩余的钱和坪芽村的14名贫困孩子结成了助学对子。最后,张义恩还找到岑巩县希望工程办公室,带回了72名贫困学生的资料。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动员更多的人来参与助学。拿定主意,回北仑后,张义恩在单位局域网上发了一个推荐72名贫困学生的帖子,希望同事们能结对助学。很快,他的37名同事与72个孩子结成了助学对子。

  2006年5月14日上午,北仑影剧院广场。北仑区宣传部、扶贫办等联合举办“北仑牵手贵州贫困学生结对助学活动”,1000多名台江县贫困生的资料被挂上广场,只用了90分钟,他们便被热情的北仑人抢结一空。

  贵州贫困生数量大,仅仅一个北仑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到全市范围。

  8月19日的天一广场,2000名学生在1小时内被“抢”光。宁海潘天寿广场市民现场结对719人,余姚龙山西麓广场现场结对1000人,象山丹城公园现场结对600人……半个月时间,全市共结对10297人!

  这次由宁波市扶贫办、宁波晚报和宁波电视台举办的“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是从8月4日开始启动的,当天就有热心的宁波市民前往设在海曙大厦的助学办公室认助贵州贫困学子,在天一广场活动开始前,已有1000多名贵州学子被市民认助。

  天一广场和余姚、慈溪等10个县(市)区的主要广场同时设“摊”助学,近万名贵州贫困学子的资料被挂在了广场上,宁波市民涌入这些广场,结对了近万名贵州贫困学子,没有结到对子的500多名市民还预约了下次再捐助。从5月14日至8月19日,我市共结对了12299名贵州贫困学子。后来,市扶贫办又临时从贵州调来一批贫困生资料,助学人数达到1.6万余人。

  “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还吸引了全国诸多媒体争相报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浙江日报等都报道了此事。2006年的“浙江骄傲”评选中,宁波万名市民成为这一荣誉的获得者。

  助学规模:

  从去年的1.6万人到今年的1.8万人

  今年8月18日,天一广场。到上午10时30分,挂在爱心架上的3000多份助学资料被热心市民“抢”走。据市扶贫办统计,从8月6日助学热线开通至8月18日中午,全市共结对助学贫困生17710名,创下了助学结对人数的新纪录。

  与去年相比,今年不但助学人数更多,认助的范围也更广泛,除了贵州黔东南、黔西南州之外,今年增加了新疆和田、西藏比如、重庆万州、省内31个欠发达乡镇、本市山区海岛及在甬务工人员子女。今年助学活动的参与面也更大,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也与普通市民一道来到广场,现场结对助学。

  市扶贫办助学办公室每天门庭若市,工人、农民、退休干部、武警战士、企业主、公务员……各种身份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慷慨解囊,出资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贫寒学子,让他们能继续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笔笔爱心款飞向贫困的山区,飞到贫寒学子的手中。

  在助学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83岁的黄斌老先生以微薄的退休金今年再次结对11名学生,至今共结对150余名。24名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汽车中队驾驶班的战士,用捡拾可乐瓶、废报纸的钱结对了三名中学生和一名小学生。 “舍舍”做善事不留名,隐名汇来136200元巨款,要求助学101名学生……

  助学方式:

  从“结对助学”到“图书传递”“爱心回访”

  贵州部分贫困生得到了帮助,但他们还普遍缺少图书。

  今年4月15日,本报记者和宁波晚报、宁波电视台记者深入贵州黔东南的雷山、台江、三穗等县,调查了十多所农村中小学校,发现那里严重缺书,全州小学初中缺书达370万册。这一情况通过媒体报道后,得到市民的热烈响应。

  随后,甬城市民纷纷捐出家里的图书,有的还特地到书店买来新书捐赠;有的企业捐赠了书包、铅笔等各种文具。爱心如潮,短短一个多月,捐赠的图书共达130.8万册,图书和文具整整装了10个火车车皮。

  图书是传播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图书传递活动给贵州贫困山区学生送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贵州的情况到底如何?那里的小孩子是如何生活的?能不能利用暑假到贵州去看一看?宁波一些学生的想法,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

  今年6月30日,江东第二实验小学18名小学生作为我市暑假首个出发的“爱心回访团”,远赴贵州滚马乡,与那里的甬报希望小学的学生结成对子。 “爱心回访团”捐赠了书包、文具,两地学生举行联欢晚会,同上一堂课,宁波人在结对的孩子家中吃晚餐,住宿一晚。没有洗澡间,没有电风扇、空调……贵州的贫困现状令人心酸。通过面对面的接触,两地孩子成了好朋友,双方的家长也多了一分理解。临别时,贵州的学生和家长把宁波人送了一程又一程。

  据不完全统计,从6月到8月底,由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媒体、旅行社、学校等组织的宁波“爱心回访团”就有十多批,结对贵州学生380多名。

  亲自去看看,面对面地接触,已不仅仅是送些钱物,更多的是交流,是情感的沟通,是精神上的关爱。爱心回访,丰富和深化了助学活动的内涵。

  [热点思考]

  “爱,是最美好的情感”

  韩耀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中西部地区、本地山区海岛和外来务工人员中,有不少经济困难的家庭,他们渴望有人能给予帮助,以改变目前的困境;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宁波人,也有这样的愿望,就是力所能及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万人助学热起来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城市的爱心,需要通过某种形式来弘扬,助学的过程,就是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过程。广场结对助学的形式,是对爱心的一次集中展示。爱心,通过展示得到传承和弘扬。爱的长期积累,可以形成一种城市的品格,从而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汇聚起来,对一座城市来说,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爱心,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是可以相互传承的,也是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万人助学,就是最好的印证。

  助学活动也不单纯只是付出,认助者与被认助者,两者都能达到“双赢”。常言道“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助学过程,也会让市民本人和他们的孩子受到教育、得到熏陶,精神境界获得提升。

  爱心,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爱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基石。万人助学,是宁波人民奉献爱心的具体行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万人助学,对城市品牌的建立、城市品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范文英(市扶贫办主任)

  如果说,对口帮扶10多年来,以前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实行项目扶贫的话,那么,从“万人助学”开始,民间的力量已日益凸现,普通市民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可以说宁波人的爱心如潮水涌动,令人感动。

  一个个普通的宁波人和新宁波人,在这些公益活动中表现出了博大的爱心!许多人做了善事不愿接受记者采访,许多人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持之以恒地助学,他们为整个城市增添了光彩!

  万人助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扶贫帮困形式。拿出几百元、几千元钱,也许就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结对助学,实质上是为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落后提供了一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扶持。

  助学活动最早是由民间发起的,所以,今年的助学活动强调了“认助自愿,退助自由”的原则。扶贫部门要做的就是为两地群众搭起桥梁,建立一个平台,通过爱心助学活动,使两地群众的心连起来,共同走向富裕,让社会更加和谐。

  因为工作需要,我常到欠发达地区去,看到那里的生活、生产条件确实比较差,他们确实很需要帮助。所以从大的角度上讲,万人助学,是在国家财力还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的情况下,以民间的力量,帮助面临失学、辍学的那部分学生继续学业,这对于提高民众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要创造慈善经验”

  张登贵(资深新闻评论员)

  万人助学活动已经举办了两次,效果是明显的,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对提高市民的慈善意识,营造慈善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总结和研究,使市民的助学热情长期维持,使助学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使万人助学活动“常态化”,成为我市年年举办的一项经常性的慈善活动,成为爱心城市的标志性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的慈善理念还需要提升。现代化的慈善理念是, “慈善行动,是对社会的回报,而不是对某个人的恩赐”。也就是说,帮助别人不能要求对方谢恩,受助方应感谢整个社会,而不是感恩某个人。当他们有了条件之后,再回报社会,这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现在的捐助者中,有一些人潜意识里还有“施恩图报”心理。在助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让受助者保持自尊,不要使他们感到愧疚,避免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

  助学工作的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筛选的受助对象是否公平?确实需要帮助的人是否得到了帮助?助学的整个过程要更加规范,更加透明和严密。

  万人助学是一项民间的慈善活动,最好由一个社会组织来承担这项工作,有一个常设的机构。政府部门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媒体要参与报道和监督。但政府部门和媒体不宜直接参与组织活动,要让万人助学活动保持在“民间状态”。

  两次万人助学大型公益活动,在全国已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后,我们不仅要出成果,还要出经验,以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本版撰文朱军备本版摄影朱军备严 龙

【编辑:胡晓云】

万人助学 爱心铸就宁波城市文明品格

稿源: 宁波日报 2007-08-27 07:01:16

  图1:去年8月19日在天一广场举行的“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中,众多热心市民早早赶到现场来选定自己的助学对象。

  图2:贵州雷山县羊排小学五年级学生收到宁波人捐赠的图书后,笑逐颜开。

  图3:宁波爱心回访团成员离开滚马乡时,一名贵州妇女与宁波学生家长紧紧地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图4:8月18日,热心市民在骄阳下挑选助学对象。

  核心提示

  中国宁波网讯 8月18日,天一广场。短短2小时,3000多名贫困学子资料被宁波市民“抢”走,截止到8月24日,全市共结对助学18310人,创下我市爱心助学的新记录。万人助学,也成为全国城市中少有的“爱心现象”。是什么力量让甬城再次上演动人的爱心故事?万人助学热潮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能否发展成为常态化的市民爱心行动?

  助学行动:

  从一个人到上万人

  2005年的国庆长假,年过五旬的北仑工商分局干部张义恩回到了自己插队过的贵州省岑巩县坪芽村时,被当年将自己当作亲生儿女一样照顾的贵州乡亲们的贫困深深震撼了:他们仍住在他21年前离开时住的破房子里;许多孩子由于交不起学费,还没上完初中就回家种田或出去打工了。

  张义恩在村里呆了3天,失眠了3个晚上。临走时,本来准备坐飞机回甬的他只为自己留下了300元买火车票的钱,而用剩余的钱和坪芽村的14名贫困孩子结成了助学对子。最后,张义恩还找到岑巩县希望工程办公室,带回了72名贫困学生的资料。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动员更多的人来参与助学。拿定主意,回北仑后,张义恩在单位局域网上发了一个推荐72名贫困学生的帖子,希望同事们能结对助学。很快,他的37名同事与72个孩子结成了助学对子。

  2006年5月14日上午,北仑影剧院广场。北仑区宣传部、扶贫办等联合举办“北仑牵手贵州贫困学生结对助学活动”,1000多名台江县贫困生的资料被挂上广场,只用了90分钟,他们便被热情的北仑人抢结一空。

  贵州贫困生数量大,仅仅一个北仑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到全市范围。

  8月19日的天一广场,2000名学生在1小时内被“抢”光。宁海潘天寿广场市民现场结对719人,余姚龙山西麓广场现场结对1000人,象山丹城公园现场结对600人……半个月时间,全市共结对10297人!

  这次由宁波市扶贫办、宁波晚报和宁波电视台举办的“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是从8月4日开始启动的,当天就有热心的宁波市民前往设在海曙大厦的助学办公室认助贵州贫困学子,在天一广场活动开始前,已有1000多名贵州学子被市民认助。

  天一广场和余姚、慈溪等10个县(市)区的主要广场同时设“摊”助学,近万名贵州贫困学子的资料被挂在了广场上,宁波市民涌入这些广场,结对了近万名贵州贫困学子,没有结到对子的500多名市民还预约了下次再捐助。从5月14日至8月19日,我市共结对了12299名贵州贫困学子。后来,市扶贫办又临时从贵州调来一批贫困生资料,助学人数达到1.6万余人。

  “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还吸引了全国诸多媒体争相报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浙江日报等都报道了此事。2006年的“浙江骄傲”评选中,宁波万名市民成为这一荣誉的获得者。

  助学规模:

  从去年的1.6万人到今年的1.8万人

  今年8月18日,天一广场。到上午10时30分,挂在爱心架上的3000多份助学资料被热心市民“抢”走。据市扶贫办统计,从8月6日助学热线开通至8月18日中午,全市共结对助学贫困生17710名,创下了助学结对人数的新纪录。

  与去年相比,今年不但助学人数更多,认助的范围也更广泛,除了贵州黔东南、黔西南州之外,今年增加了新疆和田、西藏比如、重庆万州、省内31个欠发达乡镇、本市山区海岛及在甬务工人员子女。今年助学活动的参与面也更大,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也与普通市民一道来到广场,现场结对助学。

  市扶贫办助学办公室每天门庭若市,工人、农民、退休干部、武警战士、企业主、公务员……各种身份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慷慨解囊,出资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贫寒学子,让他们能继续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笔笔爱心款飞向贫困的山区,飞到贫寒学子的手中。

  在助学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83岁的黄斌老先生以微薄的退休金今年再次结对11名学生,至今共结对150余名。24名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汽车中队驾驶班的战士,用捡拾可乐瓶、废报纸的钱结对了三名中学生和一名小学生。 “舍舍”做善事不留名,隐名汇来136200元巨款,要求助学101名学生……

  助学方式:

  从“结对助学”到“图书传递”“爱心回访”

  贵州部分贫困生得到了帮助,但他们还普遍缺少图书。

  今年4月15日,本报记者和宁波晚报、宁波电视台记者深入贵州黔东南的雷山、台江、三穗等县,调查了十多所农村中小学校,发现那里严重缺书,全州小学初中缺书达370万册。这一情况通过媒体报道后,得到市民的热烈响应。

  随后,甬城市民纷纷捐出家里的图书,有的还特地到书店买来新书捐赠;有的企业捐赠了书包、铅笔等各种文具。爱心如潮,短短一个多月,捐赠的图书共达130.8万册,图书和文具整整装了10个火车车皮。

  图书是传播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图书传递活动给贵州贫困山区学生送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贵州的情况到底如何?那里的小孩子是如何生活的?能不能利用暑假到贵州去看一看?宁波一些学生的想法,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

  今年6月30日,江东第二实验小学18名小学生作为我市暑假首个出发的“爱心回访团”,远赴贵州滚马乡,与那里的甬报希望小学的学生结成对子。 “爱心回访团”捐赠了书包、文具,两地学生举行联欢晚会,同上一堂课,宁波人在结对的孩子家中吃晚餐,住宿一晚。没有洗澡间,没有电风扇、空调……贵州的贫困现状令人心酸。通过面对面的接触,两地孩子成了好朋友,双方的家长也多了一分理解。临别时,贵州的学生和家长把宁波人送了一程又一程。

  据不完全统计,从6月到8月底,由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媒体、旅行社、学校等组织的宁波“爱心回访团”就有十多批,结对贵州学生380多名。

  亲自去看看,面对面地接触,已不仅仅是送些钱物,更多的是交流,是情感的沟通,是精神上的关爱。爱心回访,丰富和深化了助学活动的内涵。

  [热点思考]

  “爱,是最美好的情感”

  韩耀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中西部地区、本地山区海岛和外来务工人员中,有不少经济困难的家庭,他们渴望有人能给予帮助,以改变目前的困境;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宁波人,也有这样的愿望,就是力所能及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万人助学热起来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城市的爱心,需要通过某种形式来弘扬,助学的过程,就是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过程。广场结对助学的形式,是对爱心的一次集中展示。爱心,通过展示得到传承和弘扬。爱的长期积累,可以形成一种城市的品格,从而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汇聚起来,对一座城市来说,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爱心,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是可以相互传承的,也是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万人助学,就是最好的印证。

  助学活动也不单纯只是付出,认助者与被认助者,两者都能达到“双赢”。常言道“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助学过程,也会让市民本人和他们的孩子受到教育、得到熏陶,精神境界获得提升。

  爱心,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爱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基石。万人助学,是宁波人民奉献爱心的具体行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万人助学,对城市品牌的建立、城市品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范文英(市扶贫办主任)

  如果说,对口帮扶10多年来,以前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实行项目扶贫的话,那么,从“万人助学”开始,民间的力量已日益凸现,普通市民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可以说宁波人的爱心如潮水涌动,令人感动。

  一个个普通的宁波人和新宁波人,在这些公益活动中表现出了博大的爱心!许多人做了善事不愿接受记者采访,许多人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持之以恒地助学,他们为整个城市增添了光彩!

  万人助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扶贫帮困形式。拿出几百元、几千元钱,也许就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结对助学,实质上是为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落后提供了一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扶持。

  助学活动最早是由民间发起的,所以,今年的助学活动强调了“认助自愿,退助自由”的原则。扶贫部门要做的就是为两地群众搭起桥梁,建立一个平台,通过爱心助学活动,使两地群众的心连起来,共同走向富裕,让社会更加和谐。

  因为工作需要,我常到欠发达地区去,看到那里的生活、生产条件确实比较差,他们确实很需要帮助。所以从大的角度上讲,万人助学,是在国家财力还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的情况下,以民间的力量,帮助面临失学、辍学的那部分学生继续学业,这对于提高民众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要创造慈善经验”

  张登贵(资深新闻评论员)

  万人助学活动已经举办了两次,效果是明显的,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对提高市民的慈善意识,营造慈善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总结和研究,使市民的助学热情长期维持,使助学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使万人助学活动“常态化”,成为我市年年举办的一项经常性的慈善活动,成为爱心城市的标志性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的慈善理念还需要提升。现代化的慈善理念是, “慈善行动,是对社会的回报,而不是对某个人的恩赐”。也就是说,帮助别人不能要求对方谢恩,受助方应感谢整个社会,而不是感恩某个人。当他们有了条件之后,再回报社会,这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现在的捐助者中,有一些人潜意识里还有“施恩图报”心理。在助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让受助者保持自尊,不要使他们感到愧疚,避免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

  助学工作的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筛选的受助对象是否公平?确实需要帮助的人是否得到了帮助?助学的整个过程要更加规范,更加透明和严密。

  万人助学是一项民间的慈善活动,最好由一个社会组织来承担这项工作,有一个常设的机构。政府部门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媒体要参与报道和监督。但政府部门和媒体不宜直接参与组织活动,要让万人助学活动保持在“民间状态”。

  两次万人助学大型公益活动,在全国已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后,我们不仅要出成果,还要出经验,以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本版撰文朱军备本版摄影朱军备严 龙

编辑: 胡晓云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