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奉化
江口街道领导创新创业求发展纪实
稿源: 奉化日报  | 2007-08-27 09:03:53

  中国宁波网讯 三年前,有人听说方桥要规划建港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在讲“老虎天话”。三年后的今天,建造宁波内河港方桥中心港区变成了现实。“做梦都没想到,从今以后方桥真的会有多功能港区了。”当地老百姓感慨万千。

  项目实施促进发展

  方桥港区项目按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总建设300吨(兼靠500吨)级泊位26个,占地891亩,其中一期总投资2.1亿,建设300吨(兼靠500吨)级泊位12个,年吞吐量200万吨,一期455亩项目用地得到批复。为更好更快地推进项目组织实施,专门成立了“宁波奉化江港务有限公司”,进港公路一条长800米、宽18米,另一条长450米、宽18米,目前都已浇制完工,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基本到位,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就绪,预计今年10月左右施工单位可进场施工。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江口打造以市场配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基地和服装、厨卫特色制造业基地,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助推企业发展。同时能有效提高宁波综合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进一步完善宁波港鄞奉腹地集疏运网络体系,改善我市水陆联合运输环境和投资环境,有效减轻城市道路压力,对接轨宁波,融入宁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将极大地促进浙东地区经济的发展。

  两条信息发现机会

  2003年8月,时任江口镇镇长的胡荣在原市航管所所长郑嫦月那里获得2条信息:一是国家交通部将对内河水运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我省提出实施“水运强省”工程,宁波市交通局正在着手规划内河中心港区。方桥地处三江交汇处,规划水运项目有着良好的条件,可以考虑建内河港区,来提高区域竞争力。胡荣觉得这是个机会。他立即把策划推动建设方桥内河港区的构想向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并当即成立由自己负责的项目筹划小组和港区建设指挥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更何况要做的工作是一项高难度的项目争取,社会上许多声音也表示了怀疑的态度。然而,一向思路活跃,敢于大胆探索的胡荣还是坚定一种信念:事在人为。于是,在郑所长及航管所全体干部的全力帮助下,经上嘉兴、杭州等地多方参观取经、考察论证和请教专家领导,2004年4月,第一份建造方桥港区的工程可行性报告终于出炉。

  三上北京六进省府

  建造港区,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各项前期工程及审批环节非常繁杂,困难重重。纵向,从行政村一直到国务院,每一级都必须通过大量的程序和材料组织与审查。横向,每一级政府的相关涉及部门都要对项目的申报及审核提出意见。而港区项目兼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运作的双重功能,特殊的项目性质更加增加了其工程的内容和难度。除了设计和有关技术咨询机构的评估环节外,光每一级政府所涉及的部门就有发改、交通、水利、环保、海事、航管、规划、土管、地质、安监、财政等十几个,需按步就班,逐一耐心细致地准备各种材料进行程序性通关,有时候需要紧扣时间,多次反复修改往返奔波上报,好在有关部门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但越到后头难度就越大。方桥港区项目就本区域而言是个大项目,而在全国、全省比较却属于小项目,要想争取省重点尤其是交通部重点项目谈何容易。但如果争取不了“双重点”,按照现行的项目用地审批政策,项目规划就没必要。

  为了争取到“双重点”,胡荣带领港区指挥部全体人员,紧紧依靠省、市发改、港航等部门的全力支持,三上北京,六进省府,不但使项目列入“双重点”,还争取到2590万元国家财政无偿专项巨额项目补助。

  更难的还是土地报批。为了能及早获得用地通过,去年下半年,胡荣第一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国土资源部咨询,当作了自我介绍和项目重要性的情况说明后,国土资源部规划司的领导被一个乡镇级领导为了一个项目建设,居然会亲自跑部里做工作的行为所感动,当即让办公室的人陪着去部里信息中心查找项目报批材料,第二天就作了尚需补充材料的要求说明,并表示在补充材料收到后会尽快将该项目放进预审库,推荐给部里其他6个部门的预审,列入项目审批的议事日程中。

  好事总是多磨,在将补报材料又一次送北京,并顺利通过7部门的预审后,今年3月份,按照国务院新的要求,省级重点工程的用地报批,必须经国家发改委审查获得相关批复,列入相当于国家级的项目档次后,才能进入最后部长级会议的用地审批。为了争取通过这一关,胡荣又一次上北京,去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以对工作认真负责和勤政实干的态度再一次感动了领导的心。今年4月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给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宁波内河港方桥港区一期工程建设用地的批复专函。

  这是我市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基层自行牵头申报,既被列入交通部“十一五”重点项目和浙江省重点工程的“双重点”项目,又获得国家财政高额补助的项目,也是今年我市惟一被国务院获准用地的重点工程,成为我市项目申报工作中的一大创举。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