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不要给水资源太多"营养" 污染物为有机质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7-09-02 05:14:53

  本报记者罗涟浩 

  全市水域普遍“营养过剩” 

  从水资源质量监测结果看,我市多数湖泊、池塘、水库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呈富营养化趋势。全市平原河网的水质没有明显改观,目前大多处于Ⅳ类到劣Ⅴ类之间,其主要污染物是“营养”丰富的有机质。 

  “营养”从何而来?有数据表明,包括我市在内的多数地区化肥利用率仅为35%,而欧美国家则已达到75%。与2002年相比,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约80万亩,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却未见减少; 

  目前我市畜禽粪便综合治理率已达到81%以上,但仍有大量小规模和散养的养殖场没有任何治理设施,导致河水发黑发臭;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还处于直排状态; 

  虽然全市已经建立“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网络,但随意向河道倾倒垃圾现象仍时有发生,一到下雨天,垃圾大多被冲入河道。 

  农业节能减排已经启动 

  近年来,我市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域,各地启动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共完成42个牧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22家规模化养殖场实施了养殖废水治理工程。鄞州春光牧场无害化零排放综合利用技术、镇海南洪养殖小区污水生态化处理等模式,已成为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示范工程,均大大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 

  与此同时,我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工作,上半年全市共建立示范点39个,推广面积72万亩,实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40万亩,1万亩的农药精准施药示范基地也开始建设。 

  各地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作为村庄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城镇周边村的污水就近纳入污水管网,对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利用生态湿地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去年我市完成22个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今年又确定了54个村实施该项目。上半年,各地农村垃圾处理率已经超过70%,新增绿化面积187万平方米,有效地阻止污染物向水体排放。 

  农业循环经济需快马加鞭 

  水体“营养过剩”涉及到农业、环保、水利等部门和广大的农户,只有通过控制整个污染的循环链,才能阻隔污染渠道。 

  我市农业循环经济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畜肥为核心的动植物良性互动产业链条模式。宁海海联牧业公司将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半成品卖给有机肥精加工厂,经配方后生产出不同作物所需的精品有机肥,形成了一个闭合的产业链条。目前我市建成的10多个有机肥企业走的就是这条路。 

  二是以沼气为核心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模式。围绕沼气综合开发和利用各地探索出像畜-沼-果(菜)、猪-沼-燃料等多种产业链条。宁海县计划在全县298个村建立沼气池320个,预计年底可以完成。 

  三是以废弃物转化为核心的再循环链接产业链条模式。如余姚等地实施的“稻草育菇”、“垃圾发电”等模式。 

  专家指出,我市农业循环经济面临技术、资金、配套服务三大瓶颈。当前,应通过规划和法律的形式有效激励对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培育和推广应用;同时探索“公司+农户”等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加大生物、工程等技术手段来对有机废弃物利用研究力度,以摸索出更多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要构建起市、县、乡、村纵横连接的四级服务网络,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搭桥铺路;要以园区化方式实现有害污染物的闭路循环。 


【编辑:周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