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务局镇海码头, “甬港拖轮9”的机舱内,两台主机刚停止工作,57岁的轮驳修理工孙阿五师傅就猫着腰,认真检查轮机运行后的情况。这是一次常规检查。此时室外的温度是20多摄氏度,而机舱内,温度计上显示温度是60摄氏度,闷热得似乎让人难以呼吸。记者试着扶了一下扶梯,手立即被烫得收了回来。
“一台机器两万多个零部件,没有一个不认识阿五师傅的。”大管轮周世军在一边调侃道。“轮机上的故障,没有难得倒他的,阿五师傅是轮机故障修理的活‘百科全书’。”机舱内的几个师傅不约而同地对孙师傅跷起了大拇指。
个人档案
年龄:57岁
职业:宁波港集团油港轮驳公司航修站班长
绝活:轮机故障修理的活“百科全书”。曾荣获宁波市首席工人、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掌声响起来
“土郎中”胜过“洋专家”
有人给孙师傅做过统计,30多年来,孙师傅已经修理各类故障3万多起。船舶停在哪里,孙师傅就跟到哪里。遇到了修理上的难题,大家一定会把孙师傅给请来,孙师傅一到,好像就没有修不好的故障。
几年前,宁波港一艘大马力拖轮“罢工”了。这艘拖轮的一台进口主机在船厂大修后调试时发现,一旦它超过一定转速,振动就会偏大,导致无法正常工作。船厂的工程师来了一批又一批均束手无策,甚至还特地请来了日本专家,但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孙师傅主动请缨, “让我这个‘土医生’来搭一下这洋机器的‘脉’吧。”孙师傅逐项排除,反复对比。最后他发现,原来问题就出在主机一条很细的液压管接错了。孙师傅把液压管重新接了一下,机器马上恢复了正常。看着孙师傅大汗淋漓地从高温机舱里走出来,现场响起了一片掌声。
爱看女排
自称修理机器就像女排姑娘打排球
还有一次,晚上9点多,孙师傅已经休息了。北仑锚地一艘外国油轮的吊机坏了,现场的修理人员一时手足无措。如果吊机不能把油管吊起来,油轮就不能正常输油,轮驳公司的经济损失可就大了,每天好几万美元呢。大家都特别着急。轮驳公司领导接来了孙师傅。这个问题,孙师傅也没有遇到过。孙师傅现场查看了一下,马上出主意:先把轮机固定,然后再慢慢修理。这样既不影响吊油的工作进度,修理还可以同时进行。单这一个小小建议,就为公司省下了5万美元。
孙师傅笑着说: “我们给机器看‘病’, ‘搭脉’一定要快、准、好。”孙师傅比较爱看女排,他说自己的工作也像女排姑娘打球一样,短平快比较受欢迎。今年6月下旬,一条编号为“拖6”的船要大修,这条船已经工作20多年了,一个月内需要修好。当时不少船只都在检修,船屋比较紧张。船刚靠近码头,孙师傅和他的修理班就开始动手了。 “还没等到进船屋,船就修好了,这个‘短平快’打得不错。”孙师傅说,这次修理总共才花了15天时间,以往至少要一个月呢。
又快又好
大学生师傅佩服得不得了
如今航修站里的大学生师傅越来越多,对于眼前这个只有初中毕业的师傅,不少年轻人刚开始还挺不服气,大管轮周世军就是其中之一。1995年参加工作时,周世军和其他几个年轻师傅一起,悄悄和孙师傅比拼上了。那次,刚好遇上轮机两年一次的大修。两台主机,周世军他们一台,孙师傅和他的航修班一台。第一天,因为进度太慢,周世军他们输掉了,大家很不服气。第二天早上5点不到,大家就赶到机舱动手修理了,本以为这样坚持下去可以比孙师傅干得快,干得好。结果还是输掉了。 “速度快很重要,但关键是要管用,孙师傅做的事情又快又好,我们都看见了,不服不行。”之后,机舱里的这群大学生师傅打心眼里佩服起他来,见到他,都亲切地叫一声“阿五师傅”。
做水手的他
成了轮机故障方面的“百科全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孙师傅说,本来他初中毕业后是来码头做水手的。他说自己“下班后,爱去船舱修理车间看看,有时候也帮点忙”。没想到,去的次数越多,他就越喜欢这个拆来拆去的工作。后来,他干脆就做了修理工,一干就是30多年。
现在航修站里的师傅们都说,孙师傅是轮机故障方面的“百科全书”,他的脑袋里装满有关轮机故障的各类知识。
不过,孙师傅的绝活可不止修理这一个方面。他还善于对进口设备进行改装,用国产的主机和配件替代进口的主机和配件。孙师傅算了一笔账,一条拖轮2台主机12个缸套,如果更换时仍然采用进口设备的话,10条拖轮一次就需要1200万元,而且往往要等上好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如果用国产的替代,不仅费用大为降低,还能节约不少时间。孙师傅尝试着将国产缸套安装到了进口机上。半年过去了,检测认定效果良好。单这一项目,孙师傅一年就可为公司节省至少百万元资金。后来,他的“国产缸套替代进口产品”技术被评为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记者魏萍实习生童密芳/文张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