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高建锋北京报道
央行9月14日宣布,自次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基点,以“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引导投资合理增长,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尽管与上次加息仅间隔24天,此次年内第五次加息并未出乎业内人士意料,亦符合本报9月14日作出的判断。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加息可以补偿储户购买力损失、防止经济过热。鉴于目前实际利率为负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央行年内还可能继续加息,并打出窗口指导等“组合拳”。
一箭意在双雕
“加息符合预期,”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高级研究员林朝晖表示,8月份CPI创新高和信贷投放继续大幅增长是其主要动因。
申银万国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加息一方面可以补偿居民实际购买力的下降,稳定通胀预期,避免居民储蓄持续“搬家”,缓解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的资金紧张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资金成本来抑制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抑制投资过快、信贷投放过快,防止经济走向过热。
中信证券(行情股吧)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也认为,由于“穷人在储蓄,富人在投资”,目前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了侵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表示,加息可以将资金留在银行,减少货币活跃程度,从而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同时,央行通过加大对冲力度来控制基础货币发行速度,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大大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后续措施抱拳在握
无论采用何种计算方式,加息之后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林朝晖预计,未来CPI累计增幅将继续被推高,全年CPI均值在4%以上并无悬念,按本次加息后1年期定存利率3.87%来看,目前实际利率仍为负值,因此不排除年内继续加息。
他说,从加息效果来看,目前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减增主要流向股市,贷款持续多增则集中在居民部分的住房按揭贷款上,因此在资产价格单边预期被有效扭转之前,加息对稳定储蓄和抑制信贷方面的实际效果将打折扣,宏观经济的全局调控不能单纯依靠货币政策以及更狭义的利率政策。
李慧勇表示,尽管5次加息的累计效果会有所显现,但负利率并未有效改变。因此,第四季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化调控的取向,不断加息、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央票和特别国债,另一方面要通过窗口指导、“道义劝说”等行政手段来控制信贷增长。
他认为,如果9、10月份数据公布后,调控效果仍不明显,央行还将分别在10月份、11月份两次小幅度加息,其后在明年6月份以前再加息四次,“6次加息之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5.5%,从而适应通胀水平”。到6次加息后,明年下半年宏观调控的效果会慢慢有所体现,投资冲动将有所下降。
诸建芳也表示,加息可能持续进行,年内再加息一次至两次,明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将达到4.5%-4.8%。
高盛公司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也认为,货币监管部门将出台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如再次加息27个基点、更积极地回笼流动资金(可能通过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对商业银行的“道德劝说”力度以抑制放贷。
范剑平表示,除了加息,四季度货币政策还应综合运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票和特别国债发行力度、窗口指导等措施。而在财政方面,应该严格控制财政超收部分的支出节奏和支出方向。目前应该将更多的超收资金放在调剂基金,“以丰补欠”;同时超收部分不能用来投资,要用来改善民生或补充社会保障基金。
分析人士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加息有迹可寻:年内五次加息都是在央行发行“惩罚性定向央票”一周之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公布之后宣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