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浙江日报》在头版刊发题为《大学生“追捧”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消息,报道说在宁波第九届高洽会上,一批不唯经验学历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受到了大学毕业生的“追捧”,其中,近百家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招聘情况最为火爆。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就大学生而言,他们找到了更广阔的求职舞台,就中小企业来说,大批人才的到来将一改它们人才短缺的现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之所以越来越严峻,这其中虽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与他们偏颇的择业观也有一定关系。河北大学设计制作的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显示,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倾向上,三资企业位居榜首,成为大学生的首选,有27.8%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到三资企业去就业;再就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受青睐,有15.3%的大学生志愿到这些单位去就业。至于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则依然受冷遇,加起来不足12.1%。这一调查结果与各地反馈回来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持此择业观的大学生只关心优厚的工资待遇,他们的职业期望集中于一点,即“收入高、待遇好”,而很少顾及自己的择业意愿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否相符。说他们务实吗?但着眼于眼前利益的盘算恰恰妨碍了他们以后的发展;说他们理性吗?但他们无视三资企业人才济济、自己进去了说不定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难以一展长才。无数择业结果告诉人们,偏高的大学生择业期望往往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到头来,既造成人才浪费,又加剧了职场竞争。
大学生开始“追捧”成长型中小企业,这是明智之举。首先,中小企业是宁波经济的主体,据统计,目前宁波有近八万家中小型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99%以上,它们的发展对推动宁波市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顾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这类企业比喻为潜力股,不久这类中小企业就会慢慢长成小巨人。是的,它们的发展潜力很大。对此,有人概括为四点,一是发展快,二是潜力大,三是市场广,四是产品多。我再补充一点,即外向度高。据统计,2001年,宁波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中小型生产企业已近1000家,全年累计进出口15.4亿美元,其中出口10.92亿美元,进口4.4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17.3%、17.5%和16.9%(吴培力著《关于发展宁波市外向型中小企业的思考》)。
与此同时,这类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技术水平低,技术改造能力很弱,缺乏技术开发力量,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或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低。据抽样调查,宁波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中小型工业企业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职工不到10%,其中懂英语、懂外贸、懂国际经贸规则的专业人才更加缺乏(出处同上)。这类企业之所以在招聘时不唯经验学历,说明它们求贤若渴,非常欢迎高素质人才的到来。在这样的企业中,大学生一定大有可为。
不问工资待遇,而是先问企业发展定位,体现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可喜变化。笔者相信,随着这一择业观的确立,不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有了人才保障,对此,学校,招聘单位和政府应予以大力提倡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