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待我像亲人”
知青们一下车,纷纷提着月饼直奔当年结对帮教的师傅家。笔者跟随一位叫郑桂林的老知青,来到村南头戴云妹家。郑桂林未进门先喊: “云妹姐、云妹姐!”原来戴云妹是师傅金松根的妻子,师母与师傅年龄相差大,比徒弟才大一岁,两人一直以姐弟相称。戴云妹闻声出迎,姐弟俩拉着双手问长问短。
郑桂林告诉笔者:他们是1965年1月10日进村的,一批30人。下余大队当时挑选了30位成分好、农艺精的中年社员,让知青一一结拜师傅,他分配给了当时10队队长金松根。下余村位于偏僻的门前涂塘,1956年8月1日晚曾遭遇过特大海啸袭击,村庄房屋瞬间被夷为平地,原来一千多人的大村只剩下200余人。初来乍到,他们这些刚出校门的小伙子、小姑娘,从未干过农活。师傅们手把手教他们耕田、插秧、施肥、治虫……郑桂林说:我当时仅17岁,金师傅见我身体瘦弱,每当“双抢”割稻,他先把我的谷担挑到岸上,送出百米远,再回头挑自己的谷担;看我体力消耗大,常叫师母给我泡碗鸡蛋酒。那时在农村鸡蛋酒算是最好的营养品,师傅平时舍不得吃一口。金家孩子小,人口多,师傅里外干重活,积劳成疾,终于在1984年冬累倒。师傅临死前口中还念叨着我的名字,那年我已在石浦水泥厂工作,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翻山越岭赶到师傅床前,他紧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含着笑意静静地走了。那种生死离别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
说到师徒情,在下余村像金松根与郑桂林那样的师徒之交,几乎对对如此。后来知青们陆续回城了,但双方仍像亲戚一样走动。有人感慨道:“当年村村有知青,而下余村师徒如父子(父女),实在不多见。”
爱情在岁月中“盛开”
老知青戴秀珠下车时,身后跟着丈夫余兴祖,余兴祖是地地道道的下余村人。老夫妻一路走着与村民打招呼,拉家常,叙友情,显得亲密无间。
谈起自己的恋爱史,戴秀珠脸庞一红,摇摇头: “没浪漫,没浪漫!”她告诉说,那时村村组建俱乐部,公社年年举办文艺汇演。戴秀珠唱腔好爱表演,是知青点文艺骨干。余兴祖是个孤儿,比她大两岁,手脚勤快会拉二胡。两人经常同台演出同地劳动,渐渐萌生爱意。但余家一贫如洗,戴家父母起先反对,戴秀珠一度十分苦恼。知徒莫如师,师傅金云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利用师傅身份设法做好双方亲属工作,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上世纪80年代末,戴秀珠招工后,一家子迁进丹城。夫妻和睦,子女成才,三个儿女相继考入大学。
经过困苦磨练,方知感情珍贵。知青点30位后生、姑娘都像戴秀珠、余兴祖一样获得了幸福的爱情,有6对知青互找对象,有6位男女在当地成亲。42年过去了,30位青年经受住了风风雨雨的考验,对对恩爱如初,婚姻美满。
滴水之恩永不忘
当天,18位回乡知青还向村老年协会赠送了礼物:一台34寸彩电、一套音响设备,共计价值8000余元。这些老知青多数是下岗工人、退休人员,收入并不高。知青组长邓伟栋道出了肺腑之言: “当年与我们结对的30位师傅,都是台灾幸存者,现在有的已经离开人世。能为师傅、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随着时光流逝,当年血气方刚、活泼可爱的小伙子小姑娘,现在都已进入花甲之年。岁月不饶人,年老易怀旧。今年1月17日,在他们插队落户42周年的日子里,邓伟栋牵头知青老战友,从石浦带来鱼肉、酒菜和厨师,在下余村设宴8桌,集体孝敬师傅师母、村里干部,现场表演助兴,一时在村里引起轰动。
度过了今年欢乐的中秋节,老知青与乡亲们的心贴得更近了。他们表示:明年还要回村看师傅,滴水之恩不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