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表彰在我市卫生改革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德技双馨,更好地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在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考察和局党委研究,现将拟报市政府表彰的第二届宁波市“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 名单(17位)和先进事迹予以公示。如对公示对象有异议,请于7天内(2007年10月1日至7日),以信函、电话和传真等形式署名反映。 来信请寄:宁波市永丰路237号,市卫生局政治处, 邮政编码:315010,联系电话:13806665454、87362555, 传真:87363579、87254348 特此公示。 宁波市卫生局 黄峥嵘,男,1955年6月出生,余姚市鹿亭乡卫生院院长。中共党员,主治医师。 余姚鹿亭乡地处四明山区,山高道小。出生在西子湖畔的黄峥嵘竟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多次放弃离开大山的机会,毅然选择扎根山区,不分昼夜为山里的百姓服务,在高山上当了30多年的“白衣战士”。 任乡卫生院院长后,为改变山区百姓 “小病不去医,大病没钱医”的面貌。黄峥嵘在各行政村建立村卫生室;开展 “流动医院”服务,定期下乡进行诊疗活动;加强卫生院建设,狠抓服务质量,使卫生院从原先几间破旧的老房子,发展成为拥有内、外科和影像室等10来个临床医技科室,占地面积6.1亩,总资产达500多万元的新卫生院,极大地改善了村民就医条件,方便了百姓看病。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黄峥嵘从医以来,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所有病人都以敬语尊称,微笑面对。30多年,他没有双休日的概念,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是被半夜的敲门声叫醒。一辆摩托车、一个药箱陪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在鹿亭乡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人人称赞他是位“为民办实事”的好医生。曾先后被评为“余姚市先进生产工作者”和“余姚市卫生系统优秀卫生工作者”。2006年当选为余姚市人大代表。 胡月英,女,1955年1月出生,曾任慈溪市妇幼保健院妇保科科长,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 “人生就得讲奉献”,这是胡月英一贯的工作座右铭。工作30年来,始终以满腔的热情在她所钟爱的卫生事业中默默地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 从事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的20年期间,足迹踏遍了慈溪的每一个医疗单位和每一个村,她坚持每年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每次下基层总是认真检查,细心解答,要求严格,从不马虎行事。曾有一例妊娠合并严重支气管炎的孕妇,她不厌其烦地几次追踪上门,说服其定期检查,最后把孕妇送到慈溪市人民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她才安下心来。 在担任妇保科科长的15年中,带领全科同志指导创建“爱婴医院”21家、合格妇产科22个、规范孕产妇保健门诊12个,其中省级示范孕产妇保健门诊一个。她建议调整慈溪市产科结构,将65个产科撤并成23个,加强了慈溪市的产科建设,使该市的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这一经验在宁波地区得到推广。 她恪守职业道德,廉洁行医,文明服务,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帮病人所需,从不收受病人的馈赠,碰到有病人配药钱不够时还主动帮助垫付。曾多次评为宁波市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初级卫生保健优秀干部,慈溪市卫生系统百名岗位标兵、先进工作者、十佳医德标兵和百名行风标兵。 孙前林,男,1952年5月出生,奉化市溪口医院跸驻分院(前身为跸驻乡卫生院)院长,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 跸驻地处奉化西部山区,群众就医十分不便。1988年孙前林任院长后,一方面抓一系列便民措施和规章制度的制订,拓展服务领域,节省病人费用。院年门诊人次达2万余人,而平均处方值仅为40余元。另一方面,带领全院职工发扬燕子垒窝精神,自力更生,减少开支,使医院的发展年年提高。1989年在奉化基层医院中率先装备了B超,尿液自动分析仪,血球计数仪等,大大方便了山区群众的就医。该院先后被评为省文明卫生院、奉化市文明单位和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 他全年住在医院集体宿舍,只要病人需要,24小时随叫随到,自己主动选择该乡最远的村作为联系点,经常翻山越岭为乡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他的门诊量每年占全院的50%。平常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医疗业务技术。撰写的《鲜虎耳草治疗中耳炎》等10余篇论文发表在专业刊物上。同时,还鼓励和指导年青医生参加学习培训,使该院医护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在乡村卫生院中处于较好水平。 孙前林自部队退伍到跸驻分院工作30多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山区人民服务,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先后被宁波市政府评为初级卫生保健先进个人,被省卫生厅评为省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者,被奉化市评为先进工作者、卫生系统“十佳白衣战士”、优秀院长和医疗业务骨干。 叶淑红,女,1972年11月出生,宁海县桥头湖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中共党员,主治医师。 从事农村妇产科临床工作14年,先后为近千名孕妇顺利实施分娩手术,为近万名女性实施计划生育手术,从未出现过一次医疗事故。多次放弃进县城的机会,立志为农村妇女服务。在她的考勤表里,没有病假、事假,即使本该享受的休息时间,只有会诊、手术、病人……。2003-2004年的两年间,在全院妇产科只有一个主刀医生的情况下,坚持24小时守候在医院,毫无怨言。 任妇产科主任期间,她坚持一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解决群众不方便为重点。重带头、强管理、抓业务,组织制订了一系列计划措施和规章制度,建立了一套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开拓各种有效的妇产科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在她的带领下,该院的妇产科服务质量得到迅速提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接受分娩产妇人数以每年20%递增,开展的各类手术在宁海乡镇卫生院中已处于领先地位,科室年终考核连年被评为全县第一名。 “术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叶淑红的真实写照,她把自己的一切身心都无私奉献给了患者,深受同行和当地群众的肯定。先后被评为宁海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妇幼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创满意工程活动先进个人。 叶国良,男,1965年11月出生,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共党员,主任医师。 从医20年来,他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宗旨,恪守医道,敢于创新,完成了内镜下治疗各种消化系疾病数千例,解除疾患,为病人造福,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技术上,他更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胃肠道、肝胆胰等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窥镜的应用操作上有较高的造诣,承担了象山县疑难消化系疾病的会诊及消化内镜技术的指导任务。他先后在省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篇,曾获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1篇,县学术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篇。已完成县立项课题2项,正主持省厅A类立项课题1项,获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在县内率先开展了10多项消化内镜诊治新技术,填补了本县消化内镜微创治疗的空白。 叶国良同志还注重学科的团队建设,手把手对年轻医生进行带教和培训,培养出一批医德好医术精的业务骨干,使象山消化内科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跨入宁波市的先进行列。曾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党员、文明职工标兵,象山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首届象山名医、象山十佳医生、第四届象山县十大优秀青年。 李碧莹,女,1973年12月出生,鄞州区姜山镇茅山卫生院儿科主任。 李碧莹没有骄人的学历,没有大医院的背景,却拥有当地百姓的信任和赞誉。平均每天150人次的门诊量,在当地卫生院为患儿解除了一个又一个的痛苦,拯救了许许多多幼嫩的生命。 在16年的临床实践中,她几乎每天坐在儿科诊所为患儿看病,竭尽全力地给予治疗。曾经有一名新生儿因缺氧引起颅内出血、抽搐不止,家属怕患儿经治疗后会留下后遗症,想放弃治疗。对此,李碧莹一边对病人进行及时抢救,一边不厌其烦地做家属的工作。通过一连半个月的精心治疗,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其父母对李碧莹医生既感谢又表示十分内疚。 李碧莹对工作十分投入,对业务精益求精,作为鄞州区“特色科室”和“十佳医卫科室”的儿科主任,每碰到一位病人,都追求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花费,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她没有休息天,因为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群众带着患儿慕名而来,她不忍心让他们失望,不管中午或是晚上,只要病人需要总是随叫随到,她廉洁行医,多次拒收红包回扣,受到病人家属屡屡赞誉。先后获鄞州区先进工作者、十佳岗位明星,区卫生系统二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区妇联十佳女医护工作者。 陈 波,男,1957年10月出生,海曙区灵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肛肠科医生,无党派,主治医师。 从事临床诊疗工作30年,始终以认真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病人。在为患者开药方的同时,坚持为病人开起居饮食、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保健方,曾被《健康报》和《宁波日报》等多家报纸称为“第二张处方”。作为肛肠医生,他不怕脏,不怕臭,经常用手指帮便秘患者挖粪便。经常放弃休息加班加点,晚上坚持回院查当日术后病人已为一种制度和习惯,每年至少有350天在医院工作。诊疗中,他坚持掌握:可用可不用的药不用,可用低价药就不用高价药,门诊处方价格始终保持较低水平。近几年,他兼任社区责任医生,走出医院,由专科向全科发展,积极开展社区常见病、多发病预防和诊治。 对技术精益求精,80年代后期,他在市内率先开设肛肠专科,并通过钻研,把肛肠病人的住院日由原三周缩短为10天左右,痔科疾病治疗技术达到较高水平。他撰写的《阿米巴肠病误诊分析》等10篇论文,先后被《中国肛肠病》等杂志录用。 陈波长年坚持在诊疗一线,把病人视为朋友和亲人,努力掌握精湛医术,从不收受红包,深受社区群众的赞誉。曾被评为宁波市劳动模范,海曙区先进个人、十佳职工、十佳医务工作者、十佳医学新秀、十佳青年。 冯乐玲,女,1968年3月出生,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共党员,主管护师。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冯乐玲始终把自己工作职责与社区居民的健康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护理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各项工作中,以行动实践了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 她十分重视自身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她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加强自身专业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师资格及北京大学医学部高研班EMBA证书,公开发表专业论文及医院管理方面论文10余篇。 从事社区卫生管理工作以来,她深入社区,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加强慢性病防治管理,开设家庭病床,建立定期随访制度,成立全区第一家残疾人康复试点中心,开展了扶贫帮困、义诊、“个体化”健康教育等系列活动。她所在的中心先后获得了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成为市首家“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 一直以来,冯乐玲同志凭着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精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本职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同事们及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先后被评为宁波市“十五”扶助残疾人先进个人,江东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江东区卫生系统创建示范文明城区先进个人。 贝静民,女,1956年11月出生,江北区白沙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她扎根临床一线工作30年,无怨无悔;对待患儿,热情周到,细致耐心,为大量的患儿解除了病痛,得到了周围同事和患儿家长的一致好评。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她在1979年至1983年期间分别赴宁波市第一医院儿科、杭州市第一医院儿科等单位继续进修深造,知识面拓宽、医术更精,加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她成了医院得力的业务技术骨干,能系统熟练地掌握各类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当地和患儿家长中建立起很高的信誉。当她出名后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她总是每天早上提前1个多小时上班,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往往已过12点半,才吃饭,有时甚至连着干到下午,多年来落下胆囊炎和胃病的病根,她从来不吭声,也不请假,只要疼痛稍有好转,她就继续为病人看病。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哪怕成为一院之长仍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贝静民同志深入科研,她在诊疗工作中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从实践中总结创造,利用工余撰写儿科医学论文6篇,在省级杂志上发表。并为江北区基层卫生院带教培养了十几名儿科医生。 她崇高的医德医风、无私奉献的精神、高超的医技及和蔼可亲的笑容被群众称为“心系患儿的好医生”。曾获宁波市“三八红旗手”;宁波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焦小玲,女,1956年10月出生,镇海区龙赛医院呼吸内科医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 从医20多年来,不管是在她的老家内蒙古,还是在新家镇海,始终不变的是她热爱本职工作,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的工作态度。2003年,非典暴发时,作为全区呼吸内科唯一一名主任医师,满腔热情投身于抗非典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全区各医院,不顾自身的安危,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给她的任务。 在繁重的一线临床工作同时,她积极开展临床科、教、研工作。曾成功抢救了呼吸衰竭、重症哮喘等危重病人。一些辗转多家医院未能确诊的疑难病人在她那里得到确诊,一些原需转院的病人,如今能在她那里得到合理治疗,深得当地患者和患者家属的信任。近5年,还发表论文3篇,她主持的“肺癌患者痰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课题申报宁波市科研项目。 焦小玲心里装着病人,只要病人所需,工作起来可以不分昼夜。给病人用药时总是选择最便宜、疗效最适宜的药品,病人送她礼品和财物,她一一婉言拒绝,处处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宁波市抗击非典优秀党员。 徐春霞,女,1970年12月出生,北仑区小港街道枫林卫生院院长,中共党员,主治医师。 从医10多年来,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人们说起徐春霞这个名字,都会竖起大拇指。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问诊态度和蔼,手法温柔细致,对待每一个病人就象自己的亲人一样。 作为基层卫生院院长,她早在2002年就提出,基层卫生院的服务范围要立足社区,以治疗常见病、慢性病为主,优化就医环境,简化就医环节,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小、灵、快的特点,发放亲情便民服务卡,开设小灵通医生。此举一经推出,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在卫生院的管理上,她还提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正式工、临时工的界限,人员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逐步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后备人才。她以院长负责制为基础,层层签定责任状,认真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多年来医院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 作为一名医生,她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白衣天使形象;作为院长,她又是一位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优秀领导干部。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自1999年起,她连续8年年度考核为优秀,个人量化考核连续三年在北仑卫生系统名列第一,2006年被评为北仑区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 朱建华,男,1962年8月出生,宁波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科主任,中共党员,主任医师。 从医20多年来,爱岗敬业,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业务精益求精,恪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良好职业素养。 朱建华认真钻研业务技术,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特别是2000年担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科主任以来,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超的医疗技术,带领科内医护人员积极开展医学课题研究和临床治疗的新技术、新项目等,病房每年救治各种多器官衰竭的危重病人300余例,成功率70%,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003年初开展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多种急危重症工作以来,已完成了500多病例,在国内重症监护病房中名列前茅。此外,还先后开展了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高PEEP机械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等先进医疗技术,其中大流量CRRT治疗重度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等多项治疗技术填补了宁波市的空白,使很多以往单靠药物保守治疗难以奏效的危重病人恢复了健康。多年来,重症监护病房未发生重大医疗差错事故和重大医疗纠纷。 他还长期受邀协助承担宁波地区及邻近地区医院救治各种危重病人的任务。医德高尚,关爱病人。抢救病人,随叫随到,加班加点,更是毫无怨言,每年拒收“红包”及各类物品万余元,得到广大病人及家属的好评。 李白恩,女,1955年4月出生,宁波市妇儿医院党委委员、儿科病区主任,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儿科工作28年,始终满腔热情对待每一位病人,处处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克服严重胃病的不适,长期超时间、超负荷为病人服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业务上精益求精,带领全科同志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努力攻克白血病治疗的难题,为白血病患儿带来了福音。她主持的“缺铁性贫血合并感染儿童铁剂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及转铁蛋白的变化”获得省级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 1992年,她克服孩子小、父母年迈的困难,响应组织号召,主动参加援藏,在海拔4900多米高的西藏南木林县整整工作了二年。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 不顾个人安危,竭尽全力为藏族同胞解除病痛, 把一个又一个的患者从生命的边缘抢救过来, 做到了当地医生都做不到的事,深深地感动了当地医务人员及农牧民群众。她的援藏事迹先后被《日喀则报》、《人民卫生报》、《中国卫生信息报》、《浙江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李白恩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敬业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深受病人和同行的信任和赞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女职工、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省“三八”红旗手、省市级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市劳动模范、宣传口优秀党员,曾当选为中共宁波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董幼祺,男,1953年2月出生,宁波市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中共党员,主任中医师。 董幼祺为名闻全国的董氏儿科第五代传人、宁波市中医儿科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儿科学会理事、上海董氏儿科工作室顾问,他为我市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行医30多年,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虽担任副院长工作,但他每周仍坚持四个半天门诊,且经常拖班工作,至今已诊疗60多万人次的患者。 在临床上,他既保持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又充分体现董氏儿科的独特思路与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他主持和协作参与了多项课题,先后在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参与编写了董廷瑶教授《幼科刍言》、《幼科撷要》两部著作,并为新近出版的《实用中医儿科学》编者,其带教的学生已成为本市及周边地区的中医儿科骨干。 他还放弃休息日,每周一次无偿去上海中医院参加门诊和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我市与上海中医教科研的全面合作,为董氏中医儿科造福婴童和沪甬两地的中医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5年,董幼祺同志还主动捐款2万元人民币作为医院医疗救助基金,帮助贫困百姓求医。他曾被评为市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多次被评为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周明琴,女,1965年7月出生,宁波市传染病医院四病区护士长,主管护师。 传染病医院四病区的工作环境非常特殊,每天面对艾滋病、梅毒、狂犬病、登革热、出血热等高传染性疾病患者,职业风险十分明显。作为护士长,周明琴从不畏惧,身先士卒。如有一次病区收治了一位狂犬病患者,在得知道自己的死亡率几乎是100%时,就把绝望和愤怒全部发泄在医务人员身上,砸踢桌椅门窗,撕咬医务人员……。见此情景,周明琴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率先与同事一起一次次地接近、劝说和安抚患者,用真诚感化患者,最终使患者情绪逐渐恢复平静。 周明琴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工作中,一切以病人为重,顾大家舍小家。只要病人需要,无论何时,都会赶到工作现场。在她的工作经历中,深夜赶到医院抢救危重病人、半夜护送病人去其他医院急诊、放弃休息时间处理突发事件等事例不胜枚举。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整个病区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周明琴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了24个春秋,始终遵循着“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服务于患者,一切方便于患者”的宗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2006年又荣获了宁波市十佳模范护士和宁波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叶丽萍,女,1955年6月出生,曾任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科科长,副主任医师。 20多年工作中,她经常深入基层,参加全市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监测工作,并为基层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她和大家的努力,我市分别于1992、1997和1999年在全省率先达到消灭血吸虫病和消灭丝虫病标准及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并为全国、全省的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她善于开展各种应用性课题研究,她负责主持完成的“曼氏裂头蚴在青蛙体内的分布及裂头蚴病防治健康教育对人群的影响研究”课题,及时将研究结果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体宣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基本改变了市民进食蛙肉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既阻断曼氏裂头蚴病的传播,也保护环境的目的。她负责制编的《青蛙与曼氏裂头蚴病》挂图还获得全国优秀科普挂图优秀奖。 平时她注重学习研究,独立或合作发表了论文30余篇,分别发表在一级及二级杂志上,有2篇论文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负责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8项,其中有4项课题分别获得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四等奖和优秀奖。曾被评为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地方病防治工作和全省鼠疫防治工作、布氏菌病防治工作先进工作者。 王国文,男,1956年10月出生,宁波市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中共党员,主治医师。 他在院前急救工作中,以踏实的作风、精湛的技术、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同事和服务对象的好评,数以千计的垂危患者经他之手转危为安,或被安全地护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王国文常说:“当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一次急救中,他面对呼吸、心跳停止,初步印象为猝死的16、7岁的学生病人时,抱着哪怕只有1%希望也不能放弃抢救的信念,在现场展开了紧张而有序的抢救,边抢救边转运,成功地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抗击“非典”期间,他坚守在第一线,出色完成了各项转运工作,展示了“120”急救医生的良好风采,得到了单位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在2006年浙江省突发重大化学事故应急演习等重大活动和其它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治工作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荣获市级抗非典先进个人和宁波市宣传系统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担任急救科长后,他加强对青年急救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全国、省、市各类急救知识和技能比赛中,市急救中心代表队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他还经常组织急救人员到企业、社区和学校开展急救知识宣教工作,使不少市民初步掌握了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为挽救生命争取了第一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