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里,名不经传的海边小村、北宋诗人林逋的故里———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竟接待了近万名游客。是什么吸引了这众多游客?昨天,记者在该村采访,村民们给出了一个答案:是小村的省级森林公园快建成了。而这个森林公园还是村民们“种”出来的。
记者在村中看到,四周群山绵绵,小村规划统一,几百幢农民别墅排列整齐。村中央人工湖碧波荡漾,游船摇曳(如图)。
“黄贤村走了一条与人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以村为单位开发省级森林公园,这在浙江尚属首例。”该村党支部书记林孝良告诉记者,建设中的黄贤森林公园,面积达1万多亩,共分3个景区28个景点,预计总投资超过4亿元。这个“十一”黄金周,森林公园首次接待游客。
“除海岸风光外,黄贤其实称不上天然的森林公园,这都是村民‘种’出来的!”78岁的村主任林仲荪说。随后,村主任向记者回忆起了往事,说荒山变绿的功臣应该是已在黄贤村当了3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林孝良。
30多年前,黄贤有句打油诗: “欠债三万八千,年终不能兑现,只能向山要钱。”所以,环村都是秃头山。林孝良当时还是一个自沪返乡的年轻人,因家乡满目疮痍而痛下决心,要让山林变颜色。林孝良有一个持之以恒的举措:那就是不分山林,但分树到户。从1972年村里决定全面封山护林起,30多年来,黄贤的万亩山林,除了1000多亩经济林由村民承包外,其余都归集体养护,统筹发展和利用。
村民林云平清楚地记得,18年前他结婚时,向村里打报告,批来2500公斤木头。床、三门大橱、被柜、梳妆台、八仙桌,这俗称“五大件”都是通过“集体审批”才置办起来的。除造房子、打家具所需的木材,村民用的柴火,也由村里依照人头,统一分配。 “除了面积较大的南山运用‘播籽法’外,其他山林都是村民们一棵棵种出来的。”有村民告诉记者。
林孝良说,村里有一些“土政策”,如每年集体种树半个月、每户人家有硬性的植树保活指标,是这种举动让黄贤的荒山披上了厚厚的绿装。如今,黄贤村的森林覆盖率已达90%以上。
“早在1972年,黄贤就有生产队办起了筷子厂。为体现办厂的优越性,厂里还给村里44户家庭每家发了一只‘钻石牌’手表。这在当时,相当于如今的笔记本电脑啊。”黄贤村村委会主任林崇明回忆说。黄贤是奉化最早创立村办企业的村。
村里10多家企业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成了集体护林的资金,但黄贤又遇上了现实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村企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况且村里十五六家企业,散发出的烟尘,又影响了村庄的环境,对村里一直坚持的生态保护策略,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林崇明说,搬厂,是黄贤建设森林公园最大的阻力,也是黄贤人下的最大决心。 “从2005年开始,黄贤就决定将所有企业分批搬迁到离村1.5公里之外的岭西,建设一个工业园区,集中治理污染。一旦搬迁有困难,就只好关停企业。”而关停将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每年20多万元的损失。但现在随着森林公园的建成,给力主工厂搬迁的村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
林崇明设想,一旦森林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每年将给村里带来50万元至100万元的门票收入。此外,餐饮、住宿、超市、水上乐园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更大。这个“十一”黄金周,已经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旅游开发全面带动村里的餐饮业、零售业,综合收入近50万元。(记者王景波通讯员钟水军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