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宁海
35年日记见证基层党员奉献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7-10-15 06:55:53

  35年前,入党不久的宁海县岔路镇湖头村26岁小伙葛民曹写下了人生的第一篇日记。当时他想,既然入了党,就要有个新的开始,养成每天写总结的习惯。35年里,葛民曹从村会计一直做到村党支部书记。如今,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已经变成了头发花白的六旬老人。35本珍贵的日记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巨变,也记下了一名普通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老党员日记关键词 

  1971年光荣入党 

  1965年3月15日,葛民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以岔路区前三名的成绩考上岔路中学,但因家庭困难,无法支付学费,他只好放弃学业。从这一年起,他开始担任湖头大队会计。 

  当上了会计后,葛民曹除了每天要完成自己的记账工作外,还要参加大队劳动。他总是抢着做脏累的活。他还被任命为大队民兵排长,不管寒冬酷暑,他都早早起来带领民兵训练。 

  葛民曹踏实肯干的作风让公社领导十分看重。1971年12月,岔路公社党委讨论之后,免去葛民曹的党员预备期,直接将他吸收入党。 “这是我这一生最光荣的一天”,葛民曹在工作记录里激动地写下了入党的心情。 

  1972年架设广播 

  葛民曹习惯每晚睡前写日记,内容简单直白,一般只有一句话,1972年1月1日,他的第一篇日记是这样写的: “同民治接广播一天。”葛民曹解释,当时他是村里的线务员,那天,他和同伴民治一起为村里架设广播。1972年1月2日的日记更简单: “金山吃酒”,葛民曹呵呵一笑: “老朋友葛金山那天结婚,我去喝喜酒。” 

  葛民曹的日记偶尔才会提到生活琐事:1976年儿子出生一笔带过;1979年女儿出生只字未提,因为那天他忙着接待其他大队的客人;母亲去世的那天,他在给党员做思想教育。 

  1975年举行婚礼 

  1975年2月6日那天的日记是空白,葛民曹摸着脑袋有点不好意思: “那天我结婚。”29岁才结婚的葛民曹在那个年代显然属于晚婚,他当时任大队治保调解主任,根本无暇顾及终身大事,后来家人急了,托人给他说媒,两个媒人说的竟是同一个姑娘,葛民曹不得不相信那是缘分。 

  婚礼的布置很有那个时期的特色,中堂挂着毛主席像,证婚人读完结婚证书,然后全场背诵毛主席语录———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是联欢,新郎新娘要唱革命歌曲。 

  1981年分田到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葛民曹听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新名词。此后有人带回消息说,别的地方已经在分地了。 

  直到1981年,时任大队长的葛民曹都没有收到有关文件,于是他提出: “干脆咱们也分地!”他和其他干部一起丈量土地、水渠,将田地分到户。他的做法得到了上级的认可,那一年他是宁海县优秀共产党员。 

  后来,有关文件终于传达下来。为了公平,1984年,葛民曹把以前的土地重新丈量,分成四个等级统一分配,为此整整忙了50多天,熬了好几个通宵,500多户最后按照抓阄的方法分到了土地。 

  在那一年的工作日记里,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革了大锅饭的命,鼓了劳动者的劲,治了懒汉的病。” 

  1988年抗洪救灾 

  1988年7月30日,葛民曹的日记里只有两个字:洪水。那天,宁海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湖头村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少村民的房屋被淹,家畜、农作物被冲走。 

  当时,葛民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83年大队改村),他第一时间组织村干部走访村民家庭,了解各家各户的受灾情况。在后来的工作日记里,记者看到,各处损失了多少头牛,多少只鸡,多少房屋被淹,他都作了详细的记录。 

  分配救灾粮食时,按照规定,独自一户的老人可以优先分到25公斤大米,他的母亲符合这个条件。但是,他却说服母亲先不要领粮食,等其他村民领过后,如果还有剩时再领。最终,其他村民基本上都领到了救灾粮食,惟独他们家没有拿过1斤大米。 

  1990年开建楼房 

  1981年到1983年间,葛民曹连续3年被评为“宁海县优秀共产党员”。在村里当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的几年里,湖头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村民外出打工赚到了钱,1990年左右就建起了楼房。但在葛民曹家里,因为他要负责村里的工作不能出去打工,只能靠微薄的村干部补贴和地里的收入维持一家生计。直到1993年才攒够钱建起两层砖房。 

  2005年,宁海县有关部门了解到葛民曹家的困难情况之后,每月特别给他发放了250元低保补助。 

  2007年志愿服务 

  葛民曹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党员,但他为党为民做了许多事。现在,虽然葛民曹已经不在村里担任职务,但是他却很难闲下来。 

  这几年的日记里,葛民曹有好几次都写到“填表一天”,他解释说,这是他志愿参加的“农业普查”、 “人口普查”、 “地籍普查”等工作。前两个月,他又参加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那段时间的日记里基本上都是关于派发问卷、走访老人的记录。 

  邻居和家人都劝他享享清福,但葛民曹却闲不下来。他说,想做点事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35本日记:一个村的“史书”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宁海岔路镇湖头村葛民曹的家,那是一座简陋的二层小楼。葛民曹打开一个陈旧斑驳的木橱,从中取出一个土黄色的军用背包,抖了抖上面的灰,从中取出了厚厚一沓用绳子扎得整整齐齐的日记本。 

  这些日记本其实是历年的历书,除了第一本外,其余都是清一色的大红,64开,单从封面就能看出明显的时代印迹:1973年封面上是粮食丰收的画面,扉页还有毛主席语录;1976年是农民拔河联欢;1979年印上了牡丹花,这让当时的葛民曹大大惊讶了一番;1980年变成了孩子的照片,葛民曹说当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上世纪80年代后多是一些年画;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财神;2000年后历书封面做起了广告。 

  第一本日记写于1972年,与其他本子不同,这本日记是葛民曹拿白纸装订的,因为年代久远,纸张有些泛黄,边角已经起了卷。封面上写着: “毛主席指示,不违农时,减少误工,也十分重要。”葛民曹说,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 

  葛民曹告诉记者,他于1971年12月入党,从1972年1月1日起把每天的工作生活记录下来。记者阅读发现,葛民曹的日记多以工作为主。村里的大事小事,他都记得很清楚,很多村民有事都习惯问他。前几天,一名村民不记得自家老人具体哪一天去世,到这边来一查,果然一清二楚。 

  “这些年他干了啥,为党做了哪些事,村里有什么事,他心里都有一笔明白账,可不含糊呢。”岔路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樊卓婧娄明敏通讯员胡余灶 


  图:老党员葛民曹翻阅当年的日记。 实习生 王鹏 摄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