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因为江西地方口音有些拗口,药店店员错把 “感冒药”听成了 “高锰药”,造成不识字的买药妇女吃错了药。昨天下午,一起因语言沟通不畅造成的消费纠纷由北仑区消保委进行了现场调解。
25日,在北仑白峰打工的江西妇女余某感到自己伤风感冒,就跑到住处附近的一家药店买了 “感冒药”,回来后加水吞下了两片,结果肚子火烧火燎地痛。她觉得可能是自己的病情有些严重,就一直在家里躺着忍痛。
丈夫下班后,看到妻子躺在床上大汗淋漓,连忙问原因。当丈夫看到妻子吞食的 “感冒药”竟然是外用的高锰酸钾片之后,立刻找到药店问情况。药店方面获悉后也大吃一惊,立刻送余某到白峰卫生院进行抢救。在转了两家医院之后,最后余某在北仑区宗瑞医院得到了治疗。医生告诉他们,幸亏还算及时,只是造成了胃黏膜烧伤,要是再晚来几个小时,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
“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前期调查,发现事故的原因主要是 ‘口音误会’!”北仑区消保委孙秘书长告诉记者,余某的江西口音中 “感冒药”发音非常像 “高锰药”,而高锰酸钾片作为妇女外洗用的药剂也非常受欢迎,因此药店店员就 “下意识”地拿了高锰酸钾片给余某,而余某恰恰又不识字,事故就此发生。
孙秘书长说,药店应该在这件事情中负主要责任,药店店员应该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对于余某这样的不识字顾客应该告知药品的外用或内服功能,而不应该稀里糊涂就将药卖出去了。另一方面余某也有一定责任,店员拿药品给她问她是不是所需要的药品,她点头认可,后来也没有进一步询问他人,而造成误服。
孙秘书长告诉记者,以前区消保委也接到过因为语言沟通不畅而造成的类似纠纷,但情况没有像这次严重。目前在北仑区,本地医药工作者与年纪偏大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沟通,外地医生与本地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因为语言问题常有误会发生。
“要彻底消除因为语言差异、沟通不畅可能导致的隐患,我认为作为医药工作人员一定要耐心细致,严把关,多解释。”孙秘书长说。(记者 顾霄扬 通讯员 史宏 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