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香港宁波帮为家乡贡献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7-11-09 03:36:24

  本报记者崔小明 

  编者按:今天,宁波人民将迎来一批尊贵的客人——— “薪火相传·香港‘宁波帮’家乡之旅”代表团。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巴音朝鲁,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市政协主席王卓辉在欢迎信中说,百年不衰的“宁波帮”是宁波的一张亮丽名片,是宁波人民的骄傲。 “宁波帮”创新创业、奋发有为的开拓精神,报效国家、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一直是宁波人民推进改革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久前,宁波工程学院举行了“姚锦华教学楼”揭牌仪式,这是由老一代香港“宁波帮”姚祥兴、邹星缘夫妇捐资建造,以他们的儿子姚锦华名字命名的教学楼。他们希望子女能够紧随父母,回报社会和家乡,使“宁波帮”的精神得以代代相传。正如姚祥兴、邹星缘夫妇一样,老一代香港“宁波帮”包玉刚等都曾叱咤商海,创下旷世伟业,而现在随着新一代“宁波帮”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迅速崛起,他们把事业逐渐传承给了他们。新一代“宁波帮”不仅继承了老一代“宁波帮”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而且弘扬了老一代“宁波帮”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优良传统,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不遗余力。 

  谈到老一代“宁波帮”为家乡所做的贡献,不得不提到王宽诚先生,他不仅开辟了香港“宁波帮”在家乡捐资的先河,还促成了甬港两地的破冰之旅,为宁波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 

  30年前,北仑港还处在困难时期,已建成的10万吨泊位,其实际利用能力仅为五分之一。王宽诚却独具慧眼,他到海内外考察时,总是热情地宣传家乡的北仑港。他经常说,北仑港将是中国最大的商港,将来可以发展到30万吨泊位,其前景不可限量。1979年,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当家乡人民热情邀请王宽诚到家乡看看,请他进一步为家乡的建设献计出力时,王宽诚欣然应允。同时他建议说,海外“宁波人”对故乡都有很深的感情,他们都想为家乡的建设出力,希望能在宁波和香港两地成立联谊会,由联谊会负责香港籍人士与家乡各方面的交往和联系,以吸引爱国人士参加家乡建设。 

  王宽诚的建议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次谋划,甬港联谊会在香港和宁波两地成立,从而在两地之间搭起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在此之前,海外及港澳的宁波籍人士回乡的极少,而宁波与外部世界也几乎没有任何交往。宁波与香港之间的破冰之旅,也是由王宽诚等老一代香港“宁波帮”促成的。1981年11月18日, “宁波工商贸易考察团”作为宁波自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团顺利访问香港。宁波这次组团访港影响很大,香港各大报都以“热烈欢迎宁波工商贸易团赴港访问”为大幅标题刊登消息,轰动了在港的宁波籍人士。 

  而由李达三、刘培康、水启宁等于1967年4月发起成立的宁波旅港同乡会,以联络乡情、造福桑梓,为香港的繁荣和祖国的富强作贡献为宗旨,积极参与各项慈善、福利、救灾等活动,创办了宁波公学、宁波第二中学;同时加强与家乡的联络与交往,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协助家乡建设。 

  如果说,王宽诚等为宁波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大门的话,包玉刚等香港“宁波帮”则帮助宁波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5%左右:对外贸易高速增长,1至5月进出口总额210.9亿美元,增长38.3%;港口运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态势稳定;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81.6亿元,增长37%。 

  当我们在为今天的发展成就欢欣鼓舞时,我们不能忘记1987年的2月24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正式作出了宁波市实行计划单列的决定,赋予了宁波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从而使宁波“脱胎换骨”,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作出这一决定的台前幕后,则凝聚着包玉刚等香港“宁波帮”人士的心血和汗水。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北仑港的崛起,都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发展体制来注入更强劲的发展驱动力。在宁波人民的努力下,在包玉刚等“宁波帮”人士的大力帮助下,宁波搭上了计划单列城市的末班车。计划单列给了宁波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一批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大项目纷纷落户宁波,与省财政的“分灶吃饭”极大地增强了宁波的财政实力。宁波从此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高潮,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要城市。 

  现在,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宁波帮”继承了老一代“宁波帮”传统,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家乡献智献策。曹光彪的女儿曹其真,精通中、葡、英、法四国语言,为澳门特区立法会主席;祖籍北仑的香港和富塑胶集团董事长李宗德现为香港特区全国人大代表,经常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祖籍宁海的香港建乐士集团执行董事、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孙启烈是香港观塘区议员。宁波市荣誉市民、市政协港澳委员徐鸣翔,曾提出“以大会展为中心来带动宁波生产服务业”的课题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引起强烈反响。在他的呼吁和影响下,目前,我市会展业发展如火如荼,而且前景十分广阔。 

  香港“宁波帮”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捐资捐物,兴办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 

  香港“宁波帮”在家乡的捐赠事业,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于上世纪90年代形成高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4年邓小平同志发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后,香港“宁波帮”人士的捐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捐资创办学堂,让家乡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已成了“宁波帮”人士的共识。香港杰出的“宁波帮”代表人物王宽诚是解放后最早在家乡兴办教育事业的一个代表。1962年,王宽诚先生捐献人民币100万元,在家乡创办了东恩中学和东恩小学,1985年他又捐巨资1亿美元建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并在家乡宁波特别设立了“王宽诚育才奖”。 

  王宽诚捐资办教育之举开了现代“宁波帮”捐赠的先河。之后,香港“宁波帮”纷纷向家乡伸出了热情的双手。 “世界船王”包玉刚于1984年10月第一次返乡便萌发了为家乡创办一所上规模大学的意愿。1986年,包玉刚捐资2000万美元的宁波大学终于建成,实现了数代“宁波帮”和家乡人民多年的夙愿。在包玉刚先生的带动下,包氏家族也纷纷捐资在家乡兴办教育,并形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完整系列。 

  名列香港最成功的十大企业家之一的邵逸夫先生,自1985年起就先后向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支持教育事业,捐资30多亿港元,在家乡更是捐建了一大批教育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仅宁波大学他就捐建了“邵逸夫图书馆”、 “逸夫教育楼”、 “逸夫职教中心”,捐资额在1500万港元以上。 

  而赵安中先生更是被誉为“一百多所学校的圣诞老人”,为一个个贫困的山区孩子送去了希望,送去了光明。他所捐建的教育项目已达100个,金额达8000多万元。广大教育界人士由衷地赞叹说,在宁波市,无论是偏僻的山村,还是繁华的市区,许多学校都拥有“宁波帮”人士的捐建项目。 

  徜徉在花园般的宁波大学校园,凝视着一幢幢用海外“宁波帮”人士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学生楼、实验楼……每一幢大楼背后,都让人触摸到一颗“宁波帮”人士的赤子之心,都会告诉你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里是香港“宁波帮”捐赠历史的缩影。香港“毛纺大王”、港龙航空有限公司董事会名誉主席曹光彪,香港安泰集团主席黄庆苗,泰昌祥轮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国华,香港中华医学会会长汤于翰,香港九龙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包玉刚先生的胞兄包玉书等都有捐赠。 

  据统计,十多年来,有近50位海外“宁波帮”人士先后捐赠逾2.5亿元人民币用于宁波大学的各项建设。而新一代“宁波帮”秉承优良传统,关心家乡发展,热心公益事业。如王宽诚的家属,自1989年以来,先后捐资5000多万元人民币。包玉刚、曹光彪、赵安中等后代以及香港甬港联谊会的中青年领导严信才、叶杰全、邹星炳、李宗德、杨大毅、忻元甫、徐鸣翔、叶泰海等也都在家乡捐赠公益项目或设立教育基金。另外,新一代“宁波帮”还积极参与家乡经济建设,有的则为家乡架起引资引智和经贸桥梁,有的直接投资办厂,改变了以往老一代“只捐资不投资”的理念,截至目前,已创办企业近200家。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