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农民工问题的“宁波解法”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7-11-14 02:23:09

  他们是一个庞大的迁徙人群。离开了农村和土地,他们长年生活、工作在城市,但是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农民”,无法享有市民待遇,成为一群“城市边缘人”。解决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农民工问题,被党中央、国务院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图为江东林家社区 “外来雷锋团”的志愿者为社区老年居民换送液化气罐。(胡建华 陈伟奋 摄)

  2007年11月6日,徐辉站在杭州大剧院颁奖台上,这位在宁波扫了6年大街的安徽人,把一块金灿灿的奖牌颁给了宁波这座城市的市长。 

  一位是身着蓝色工装的环卫工,一位是西装革履的市长,他们共同举起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奖牌。 

  “我喜欢宁波,在这个城市工作,我觉得很幸福。”徐辉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宁波285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 

  285万外来务工人员中,90%以上是农民工。宁波通过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和管理创新,探索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宁波模式”。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华建敏,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等分别作出批示,对宁波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从“民工潮”到新兴产业大军 

  作为长三角制造业重镇,近年来宁波外来工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目前其总量是本地人口的一半。而在企业员工中,外来工比重已经超过“半壁江山”。 

  然而,外来工的剧增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外来人口集聚的区域,环境脏乱差,治安问题突出。在个别区域,一度有80%的刑事和治安案件与外来人口有关。 

  “这个80%涉及到的,其实只是外来工中的极少部分,但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偏见,如外来工文化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等。市委、市政府从中看到的,却是我们在管理和服务上的缺位。”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胜隽说。 

  2005年,宁波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调研,着手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外来工究竟是城市的“包袱”,还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新兴产业大军?宁波应该以怎样的胸怀来理解、包容和接纳外来工?在决策层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的同时,宁波各地在外来工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探索也初见成效。 

  在奉化市西坞街道,有一个生活着3000多名外来工的力邦社区。这里不仅环境优美,生活设施完善,还诞生了国内第一个外来人员服务组织———力邦社区居委会,“发明”了闻名全国的外来工管理“力邦模式”。 

  在慈溪市,“和谐促进会”在短短一年间已遍地开花。70余万名外来工通过这一组织,与本地人一起直接参与当地社会事务的管理。 

  “过去新老村民之间矛盾不断,政府调处力不从心。有了这个共建互利的社区组织,许多矛盾在内部得到化解。”坎墩街道五塘新村党支部书记胡华南说,去年以来,村里的“和谐促进会”调解了25起矛盾纠纷,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基层的成功实践更坚定了市委、市政府的信念。今年8月,宁波首次召开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巴音朝鲁满怀深情地说: “外地人与本地人都是宁波这个城市的主人,都是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者、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者。” 

    

   

   

  从免费“社保套餐”到一揽子“融合计划” 

  今年11月8日,四川小伙廖福涌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作为浙江广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新员工,廖福涌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从明年起,他将免费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 

  这项宁波独创的社保政策,覆盖全市所有外来务工人员。一个曾经游离于城市社保“安全网”的庞大人群,成为这项重大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这是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的起点。 

  农民工社保一直是全国性的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现行社保政策“好看不好吃”,农民工参保积极性普遍不高,企业也反映缴费压力较大。能不能通过制度创新,真正解决外来工的后顾之忧?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推出了开全国先河的外来工免费“社保套餐”。 

  这个“套餐”的特点是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外来工不掏一分钱,就能享受五大社会保险,而企业的负担也较原来下降6成。这个“套餐”还可“随身携带”,外来工离开企业时可一次性领取账户里的钱,离开宁波可以在另一个城市接着缴费,不间断地享受社保。 

  “宁波这种尝试,为农民工社保异地转移接续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研究员认为,就像欧盟各国间的社保转移一样, “工作地缴费、分段记录,退休地发放、全国结算”,为中国最终解决农民工问题、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提供了新思路。 

  以免费“社保套餐”为突破,宁波还密集出台了12个颇具“含金量”的配套政策: 

  ——— 推荐优秀外来务工人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民意代表甚至基层干部;

  ———外来工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全程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每人还可获得300元以内的经费补助; 

  ———在全省率先将外来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本地居民享受“同城待遇”。 

  ……… ……… 

  这些政策涉及外来工就业、培训、居住、社保等方方面面,为他们融入城市提供了一个立体的制度保障。其中一项优秀外来工落户政策规定,获得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首席工人、外来务工明星等荣誉的外来工,还可办理落户宁波手续,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一并随迁。 

  “今天起,我就是宁波人了。”今年8月16日,56岁的河南人刘传兴从市领导手中接过了户口迁入证书,这意味着在宁波务工10年的突出业绩,让他真正从“城市边缘人”变成了城市主人。 

  从“城市边缘人”到共建共享者 

  宁波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善待外来工,外来工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越来越强,一幅共建共享的和谐图景在宁波徐徐展开。 

  今年4月,宁波华亿纱业有限公司的河南籍女工崔会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浙江省惟一赴京受表彰的外来务工人员。 

  这名普通的挡车女工用心揣摩操作技术,5年来带出了45名徒弟,独创了细纱新操作法,提出了40余条“金点子”,为企业增收数十万元。 

  文化程度低,只能干粗笨的体力活,对外来工的这些偏见,在越来越多像崔会会这样的优秀外来工面前不攻自破。在慈溪,1000多名外来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每年有300多名外来工被评为“首席工人”。而在奥克斯集团,外来员工占了企业管理层的70%以上。 

  不但在经济建设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来工的身影也出现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的各个领域,他们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时时感动着宁波这座城市。 

  4年前,陈玄光发起成立了全市首个“外来雷锋团”,在工作之余,这位安徽外来工还带着一群“新宁波人”,定期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打扫卫生、修理房子,为社区搞绿化、开展义务巡逻。 

  “当初只是为了找工作赚钱,但几年下来,却享受到市民般的待遇,赢得了本地人的认同和尊重。”在央视访谈节目《平安家园·会客厅》里,陈玄光说出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 

  从外来女工宁失工作拒用假钞,到余姚外来工爱心救助重症女孩;从四川民工彭乾维海中救人壮烈牺牲,到安徽民工徐义胜火海英勇救人,宁波不但见证了外来工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也在分享着他们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领奖台上,市长毛光烈动情地说,幸福是大家共同创造的,也是大家共同享受的。这个大家,既包括宁波本地人,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是“所有生活工作在这个城市里的人”。 



【编辑:周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