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记者陈朝霞)昨天,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总结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经验,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的基本任务。副市长成岳冲出席会议并讲话。
11月18日,全市首期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在东钱湖开班,来自全市各地的文博业务人员,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业余文保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与驻甬部队等15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这标志着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展开。根据部署,到2010年12月,我市市本级财政计划投入800万元,用4年时间分3个阶段完成此次普查工作。
前期试点成效显著
根据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至2011年12月结束,共5年时间。我市作为首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城市,已经于2006年8月至11月在城区内开展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目前,我市已重点调查了象山县儒雅洋村、奉化市岩头村、鄞州区走马塘村、江北区半浦村四个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古村落的文物情况,对各村落的平面空间结构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各村都获得了大比例尺平面图,对各村落独特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氏族分布演化等专题问题作了深入的调查。我市还以鄞州区为试点,复核了鄞州区216处原普查点,新发现文化遗产193处,合计达409处。
目前,慈城、石浦保护规划已经实施,前童、梁弄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十大古村落保护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同时,文化部门已与规划部门达成共识,将着手编制《宁波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划”图集》。
技术配置全国领先
记者了解到,在整个普查试点工作中,我市文物普查工作采用的技术及配置全国领先。我市除运用GPS对现存文物进行精确定位,用数码相机、录像机拍录图类资料,用录音笔录制语音资料,利用PDA掌上电脑记录技术,还积极与宁波高校地理建筑教学部门合作,对具有相当价值的古建筑绘制了CAD电子测绘图,定量估测相关文物资源,制作地形图和普通电子地图,同时,全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制作普查成果。
分三阶段完成普查
按照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部署,至2010年12月,我市将分3个阶段完成此次普查。重点开展四个专项普查:一是针对宁波近海水域、江湖等丰富的水下文物资源,与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共同开展“水下寻珍”工程;二是开展河姆渡文化、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明清海防文化、南宋石刻文化等四个大遗址保护性质的普查;三是继续实施“价值再现”工程,抢救保护一批独具特色、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并纳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市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系;四是继续开展全市现存碑文碑刻抢救保护工程,加强不易移动文物的安全保护工作,抢救“碑刻上的宁波历史”。
新闻链接
1982年至2001年,我市先后对全市文物组织实施了三次普查,对我市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有了阶段性的掌握。目前,我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其总数在全国103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位列第十,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5,居计划单列市首位,浙江省第2位,且“海上丝绸之路”和“越窑青瓷遗址”进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陈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