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9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舟山海域对灰鳖洋海域、中街山列岛海域以及嵊泗列岛海域开始了水下考古,寻找埋藏在东海海底的水下宝贝。时间过去将近1个月,水下考古工作进展情况怎样?昨天,记者跟随水下考古队员,对水下考古进行了一次全程跟踪。
此前,参与此次水下考古工作的执行队长林国聪称,目前舟山海域内相对明确的水下文化遗存点有数十处,其中灰鳖洋海域占据了大半,“这主要是因为灰鳖洋海域位于古航道附近,沉船发生的几率比较大”,而且根据文献记载和目前所掌握的线索,灰鳖洋海域极有可能有大的沉船。因此,对此次考古作业,记者充满了期待。
出发:风平浪静
中午12时,舟山市定海区册子岛乡西后门海湾。记者坐上一艘渔船,跟随考古船逆流北上,向目的地灰鳖洋海域内五屿山西南侧海面驶去。这时天气晴朗,虽然气象预报为“东北风5到6级,海浪3级”,但海面上风平浪静,正是适合水下考古作业的好天气。
随行的舟山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的陈老师介绍: “东海海域尤其是最有可能发现沉船的灰鳖洋海域能见度极差,水面0.5米以下的能见度几乎为零,水下一片漆黑,因此,水下考古难度较大,完全依靠考古队员用手探摸。目前主要依靠声纳GPS定位系统对已经确认的水下疑点一一精确定位,探明沉船。当然,能否探到宝贝还需要一定的运气,除了天公作美,当时海域的水温、水流都是至关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中,考古队已经查阅了海事档案、交通志、地方志等许多文献资料,并结合渔民出海捕鱼时遇到的船体木构件或碗、碟等各类瓷器瓷片,掌握了数十条线索,今天,他们就是要对其中的一些线索进行鉴别、考证。”
到达:声纳探测
下午2时许,考古船抵达预定海域。这时风浪渐渐加大,船体开始摇晃。考古队员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了,只见他们把一个1.5米左右黄色的鱼雷状物体放入海中。陈老师介绍,这是声纳GPS定位仪。按照作业程序,在潜水队员下水探摸之前,主要依靠声纳仪在预定海域来回扫描,根据声波到达海底及反射回来的时间,确定海床情况,便于考古队员水下进一步探测。
2时20分,队员们从水中取回声纳仪,向下一个疑点驶去。记者了解到,刚才通过声纳仪探测,已经明确该海域海底有一条水沟,水深10余米至40余米。
变化:风起浪涌
下午2时55分,抵达第二处疑点。这时,海面上风起浪涌,随着海浪的上下起伏,记者乘坐的渔船开始剧烈颠簸,站在露天的渔船上,除了感到阵阵寒意外,阵阵晕眩的感觉也快速袭来。再往考古船上看,只见训练有素的队员们个个镇定自若,如履平地,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时,有潜水员已经穿好紧身的潜水衣,等待下水。同时,辅助潜水员下水的浮标也开始被放下水。据了解,在下午4时左右落潮与涨潮之间的约1个小时平潮时间里,海面相对平静,潜水员将在这个时间顺着浮标下水探测。
3时15分,海面风浪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记者乘坐的渔船上下颠簸的角度达到了60度,一阵阵海浪向船上扑来,令人站立不稳,胃也开始翻江倒海。考虑到海面风浪大,不利于安全作业,考古队决定立即返航,潜水员下水探测时间改在第二天上午进行。
成果:摸清“家底”
下午4时30分,船只靠岸,无功而返。林国聪告诉记者: “海上情况变化莫测,像今天这样中途返回的情况,在这近1个月的水下考古阶段中是第二次遇到。”林国聪介绍,水下考古在完成了前期的陆上调查后,现阶段处于水下文物普查阶段,目的是摸清东海海域水下文物遗存的“家底”。
记者了解到,经过近1个月的水下考古,目前,已经确认了10余处水下疑点的精确位置,它们的所在地可能是古沉船、近现代战舰、古城堡遗址或其他单体文物等,而对他们的正式发掘要到明年才能启动。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放置声纳仪器。 (周建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