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一个养殖场的节能减排“实验”
猪粪、猪尿堆积横流,蚊蝇肆虐,空气中弥漫着臭气……养猪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似乎天生就是一对矛盾。
但是,在宁海海联公司养殖场,这对矛盾却能够“相安无事”:他们将粪便加工后出售给复混肥加工厂,生产出不同作物需要的精品肥;尿液经沼气池处理后产生的沼气用于生产、生活;每天16吨沼液的三分之一被排放到80亩鱼塘,进行立体养殖,三分之一通过管道输送到金龙浦农业合作社基地,用精滴灌技术进行灌溉,由此种出来的冰淇淋西瓜每只能卖100元,还有三分之一通过沼液车运送到附近的蔬菜基地,实施肥水灌溉;剩余的沼渣本身就是绝佳的有机肥……
沼气池不仅发酵产生沼气,也成了农民发展新思路的“酵母”。目前,宁海县已经建成沼气池218座,不仅形成了自身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宁波现代农业节能减排的“缩略图”。
1双重压力下的不二选择
数据表明,我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不足全国平均数的三分之一,已经处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警戒线上;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12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量的一半……然而,就是这些日益紧缺的资源,其利用率却不能令人满意:
———我市单季稻种植面积已远超连作晚稻,按照常规,单季稻产量起码要比晚稻高50公斤以上,但由于绝大多数地区仍在沿用连作晚稻的种植技术和品种,二者在我市却相差无几,远远低于江苏、上海等地,农业成本自然要高出不少;
———我市农业用水量占全市用水总量的44%。由于部分地区农用灌溉渠道仍有半数是土渠,渗漏量大,而且不少农户采取大水漫灌的办法,目前全市每万元农业GDP需用水649立方米,几乎是每万元工业GDP的18倍,其中有较大潜力可挖;
———包括我市在内的国内多数地区化肥利用率仅为35%,而欧美国家则已达到75%。与2002年相比,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约80万亩,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却未见减少;
———我市年平均产生农作物秸秆总量在200万吨左右,其中焚烧和废弃的占近三成,造成了视觉污染、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同时也成了一些病虫害孳生和传播的场所;
———目前我市畜禽粪便综合治理率已达到81%以上,但仍有大量小规模和散养的养殖场没有任何治理设施,畜禽粪便及冲洗废水已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
资源利用率低下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增加了成本,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水资源质量监测结果看,我市多数湖泊、池塘、水库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呈富营养化趋势。全市平原河网的水质大多处于Ⅳ类到劣Ⅴ类之间,其主要污染物是“营养”丰富的有机质。与此同时,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还引发了土地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生态安全、人体健康和农产品质量,还会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农业污染已经形成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立体状循环模式。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大气中的酸雨等,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干,事实上它们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如土壤中过量施用氮肥,废氮会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挥发了,以二氧化氮气体形式释放到空气里,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
要改变现状,农业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专家指出,节约使用资源,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资金、技术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对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刚刚好才是真的好
节约能源并不是无限的,关键在于科学使用能源,使之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产生最低的“后遗症”,在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上建立新的平衡。 “缺啥补啥”、 “精准施药”、 “刚刚好才是真的好”……宁波农业用最通俗的表述诠释了这种充满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测土施肥是治疗土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最佳办法。从前年开始,全市分级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各级农技部门把不同类型田块的土壤养分状态告诉农民,并送上一张配方施肥建议卡,让农民对“症”施肥、提高地力。今年,全市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5万亩,建立各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7.25万亩,覆盖900余个村,惠及17万户农户。其推进速度之快,出乎很多农业专家的意料。
在很大程度上,这得归功于全市近50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宁海金龙浦农业合作社的一位农户说,什么时期用什么药,合作社都有详细的规定;所有社员的农药必须到合作社的科技服务部统一购买,用剩的药合作社要折价回收,田头不能留下空药瓶和肥料包装袋……目前,这些合作社中的300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带动了20多万户农户。合作社通过制订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按照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统一组织采购农药化肥,统一申请品牌、注册商标,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的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已经分别达到了231个、124个和20个。专家说,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可称为世界上最严格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但我市今年对日农产品出口不减反增,其比重占了出口总量的近一半,可见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卓有成效的。
标准化生产固然好,但整齐划一的操作方式却也略显“死板”。于是,今年一项更为科学的“精准施药”试验已在我市展开。农技人员介绍,目前,我市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准确率超过90%,而且分类更为细致,这就为农户按作物需求灵活掌握施肥、打药时间和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1万亩精准施药示范基地,配备了1000台新型植保机械,做到了“以田为本”来用药。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农业生产中,水的作用远比化肥、农药重要。但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农田用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作物的需要,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造成化肥、农药流失,产生新的污染。如今,在奉化滕头、鄞州湾底、慈溪掌起,大批的经济型喷滴灌设备每天都要给花卉苗木、蔬菜瓜果“打点滴”。经测算,跟过去的“漫灌”相比,不仅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大有提高,而且每亩节水量在100立方米以上。余姚市在水稻节水灌溉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从薄露灌溉到无水层灌溉,平均每亩用水量比未实施前减少了125立方米。他们的做法被推荐到国际节水灌溉会议上,并被中科院、国家发改委等单位的专家列为“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优秀案例之一。据测算,去年全市农业节水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市区两个月的用水量,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3寻找“绿色替代品”
农业需要增产增效,对投入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传统的化肥农药,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我市的农业技术人员正在艰难而执着地探索着。
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高压电网进行触杀;黄色粘胶板利用害虫对黄色光谱的特殊反应进行诱杀;性引诱器是模仿雌虫性信息素引诱雄虫,定向诱杀;防虫网采用人工构建隔离屏障,将害虫拒之网外……江北庄桥的胡家蔬菜农场给农田害虫织就了这么一张“天罗地网”。因为停用了化学农药,这里出产的果蔬的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了100%。
目前我市已经有45万亩农田采用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少用了200吨化学农药。更重要的是,由于化学农药用量减少,使当地的辣椒、西瓜、豆类等农作物品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其价格也有所提升,受到市场的青睐。
作为外来入侵物种的福寿螺1997年首次出现在余姚河姆渡镇。由于茭白田常年淹水,致使福寿螺迅速蔓延,并大量吞噬茭白苗和茭白肉,严重影响了茭白产量。农户不得不购买进口的防螺农药进行防治,不但成本大幅提高,农药还会对人畜造成危害。从前年开始,当地专家经多次试验后,选择了受灾特别严重的茭白田,进行甲鱼套养。很快,它们就把田内的福寿螺灾害消除了。此后,农户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收购福寿螺用于喂养,不仅使附近150公顷茭白田中的福寿螺基本绝迹,每亩还节省了200元的农药支出。
如今,在广大农村,这种带着绿色符号的“替代品”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不断出现:余姚现有不少棉田,每年产生的大量棉花秆不是被一把火烧掉,就是任其烂在田里,余姚梁弄镇农技人员在培育食用菌的试验中发现,利用棉花秆碎末制成的培养基效果十分理想,于是建起了食用菌培育基地,搭起了18个大棚,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大大减少了该市棉花秆的废弃和焚烧现象;
绿油油的稻田中,数百只肥鸭穿行在稻叶间。鄞州姜山镇五龙桥村的种粮大户应金来喜上眉梢:“稻鸭共育能使粮田效益翻番哩!”稻鸭共育技术是省农技推广基金会重点推广的一项生态种养新技术,目前我市鄞州和余姚两地已推广了800余亩。该技术利用鸭吃虫、吃草、松土,来增加土壤有机质,控制水稻害虫,减少农药用量;
眼下正是晚稻收割季节,稻草在鄞州瞻岐镇成了“抢手货”。岐西村农户老杨介绍,晚稻草是栽培蘑菇必不可少的材料,他们村需求量非常大,必须在晚稻收割时留足留好。同时,晚稻草又是明春种西瓜时较为理想的铺地材料,能起到防大雨、防暴晒的作用。此外,许多草料加工企业和畜牧场高价到田畈收购稻草,也使稻草身价倍增。
在其他县(市)区,鸡稻轮作、鸡瓜轮作、鸡菜轮作和茭鸭共育等模式,总面积约6000亩……这些,都为农业节能减排增添着后劲。
4以循环经济遏制“立体污染”
农业循环经济有着一般循环经济的3个特点:一是“减量化”,尽量节约资源使用;二是“再利用”,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减少污染;三是“再循环”,农产品被利用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遵循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有利于节约生产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发展。
我市农业循环经济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畜肥为核心的动植物良性互动产业链条模式;二是以沼气为核心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模式;三是以废弃物转化为核心的再循环产业链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宁海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中都得到了实践,而这里也正日益成为我市农业循环经济“样板”。
———投资800万元建成年生产能力2万吨的有机复混肥加工厂,收集周边“利丰”等七个重点牧场的有机肥半成品;
———投入150万元建成沼液综合利用项目,使沼液和沼渣成为周边蔬果基地的肥料;
———将绿色农业生产的菜叶、玉米秸秆、稻草、花生秆等收集起来,作为牧场的饲料;
———加大雨水蓄集工程投入,生活污水用于园区绿化,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实现中水回用;
由此,园区内形成了畜-沼-果(菜)、猪-沼-燃料、秸秆-牛-有机肥-农田等一个个闭合的循环产业链。有数据表明,目前该园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9.7%,化肥每亩使用量下降1公斤多,农用薄膜回收率达到98.2%,拥有了17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业增加值比上年猛增了49%。
专家认为,我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较为完备。目前,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产业化生产深入人心,这正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条件。全市拥有近1300家年产值上百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不仅可以研究周边农业废弃品的重新利用问题,还能利用自身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开发新的产品;不仅能使企业不再产生污染,而且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专家把微生物农业称作“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对于这些技术的研究,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同时建议,各地应该研究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向农户推广。眼下比较关键的是,要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支持和投入,把农户的自主研发和政府的集中引导结合起来,形成共识,总结探索出适合本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小贴士
一、农业部发布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秸秆能源利用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农村小型电源利用技术、能源作物开发利用技术、农村省柴节煤炉灶炕技术、耕作制度节能技术、农业主要投入品节约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农机与渔船节能技术。
二、我省农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到2010年,完成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存栏猪300头(牛30头)以上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建成现代畜牧生态养殖场(小区)1000个,秸秆综合利用率和规模畜禽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分别提高6%和10%以上,使用总量分别减少6%和20%以上;沼气及太阳能普及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15%和60%以上,可再生能源占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供应量的5%以上;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率、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率分别达70%和50%以上。
新闻链接
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瓶颈和应对措施
农业专家分析认为,目前我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受三个瓶颈性因素制约:
一是技术支撑瓶颈。农业循环经济需要综合生物、环境、农业经济等多种知识性要素进行综合研究。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多偏重于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而在具体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上还很薄弱。
二是资金扶持瓶颈。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建立和维系本身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铺垫。另一方面,一些模式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但在生态环保方面却具有很高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效益略差一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缺少推广动力。
三是服务配套瓶颈。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和连带性,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中转化出来的各种产品,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些问题单靠农民自身很难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深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培育和推广,需采取以下一些具体措施:
首先,以规划和法律的形式激励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培育。应建立价格机制、投资机制及补偿机制,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群众参与的机制。同时,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安全优质农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对于生态环保效益突出的产业链模式可以以政府的扶持资金为主,而在经济效益较强的产业链模式中,可以探索“公司+农户”的资金投入方式。
第三,探索更多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充实农业循环经济人才队伍,对已开发出来的循环模式加以改进、推广;对如何应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利用加大研究力度。
第四,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服务机制。构建起市、县、乡、村纵横连接的四级服务网络,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中,进行规范管理。
第五,以园区化方式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
图1:四明山区的茶园采用喷灌设施后,亩均用水量是原先的一半左右。
图2:鄞州区天童食品有限公司在市政府资助下建立了生猪粪便无害化处理系统,并在全省首先通过ISO14001认证。(严龙摄)
图3:宁海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内的沼气池。
图4:宁海金龙浦农业合作社的农户正在“精准”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