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宁波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需求结构日趋多样化。城市消费热点不再集中于某个单一商品,而向住宅、汽车、教育、旅游等多方面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宁波家庭轿车和住房消费明显加快。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汽车、住房产业都是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在现代经济中起着其它行业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一旦进入到以住行为主的消费阶段,如果能顺势调控,将为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带来较强的推动力。正确把握居民的消费结构、了解居民对消费需求的变动规律,不仅可以引导城乡居民优化消费结构和提升生活质量,也可以根据居民的消费结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一、消费结构升级进入新阶段
2000-2006年宁波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在随着收入增长逐年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消费需求增势强劲,增长速度逐年提升
2006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9%,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000元,达到15800元,人均每天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3元。2000-2006年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26.7%,年均增长14.6%。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运行轨迹看,不仅呈两位数增幅且有逐年加快之势,显示出宁波市消费品市场强劲的需求成长潜力和实际增长能力,2004年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明显,服务性消费需求趋旺
2000-2006年,宁波城镇居民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其中代表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的39.8%下降到2006年的36.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从11.8%下降到6.2%;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从4.4%下降到3.1%,城镇居民的生活状态已从“温饱型”过度到“小康型”。
调查资料显示,居民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比重从7.5%升到13.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从14.0%增长到16.2%。医疗保健支出比重略有下降,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5.4%下降至4.4%;从增长速度来看,2000-2006年间,食品的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6%;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负增长2.9%,均低于人均消费支出年平均7.9%的增长速度。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则大大超过消费支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其中交通通信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5%;娱乐文教服务和居住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6%和10.9%。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服务消费增速较快
在国家减免农业税,各种补贴以及重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影响下,宁波市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民消费明显升温,有效需求持续扩大。2006年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2000-2006年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3.5%。农民的消费结构继续朝着升级的方向发展,在改善吃、穿、用的前提下,逐步增加住、行、教、乐等方面的消费。2006年,在农民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中,居住、其他商品及服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三类消费支出增长迅猛,分别比上年增长26.9%、16.3%和12.4%,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等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0.2%、15.0%和7.6%。
2000-2006年,宁波农村居民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中,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支出所占比重保持平稳。其中:衣着类比重保持在5.7%-7.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保持在4.3%-5.3%;医疗保健比重保持在6.7%-7.5%。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从4.3%下降到2.2%;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从14.9%上升到16.5%;另外,农村居民服务性消费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与2000年相比,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交通通信及娱教文化支出比重分别上升了2.1个和0.5个百分点。而代表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00年的45.2%下降到2006年的40.6%,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重点已从温饱开始向居住、娱教文化等方面发展。
从增长速度来看,2000-2006年间,食品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1%;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6%;均低于人均消费总支出年平均11.1%的增长速度。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医疗保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6%、衣着消费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3%;居住类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0%。交通通信、娱乐文教服务等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则大大超过消费总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交通通信、娱乐文教服务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5.6%和13.0%。
(四)消费需求由生存型向享受型消费转变
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就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支出在城乡居民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据调查,宁波市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的消费2006年比2000年增长了85.7%。汽车也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走进宁波居民家庭,2000年宁波城乡居民家庭拥有2.16万辆私家轿车,到2006年居民家庭拥有私家轿车21.34万辆,年均增长速度46.5%。此外,居民在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迅速增加,2006年宁波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文教支出2051元,比2000年增长82.8%。
二、消费结构升级调整带来的积极效应
由于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连续性强,居民消费心理日趋理性,全市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GDP增长快速平稳消费市场稳定增长
消费是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低人均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消费率都高,从低人均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阶段,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明显,高收入国家的消费率高且较为稳定,2000年全市最终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为38.3%,2006年这一比重降为33.6%。而且从历年情况看,除2001年外,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局面,表明宁波消费需求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2003-2006年以来一直呈平稳发展态势。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4.4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460元,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非农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上升,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5.2%,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为63.11%,消费需求增长强劲,同时为消费层次再登新台阶创造了条件。
(二)居民消费升级及其进程的延续,使市场消费热点纷呈
随着宁波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市场商品供应的丰富,加速了以住房、汽车、通讯电子、教育、旅游休闲为主要消费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进程,这是消费市场的重大经济现象,也使市场销售热点纷呈。根据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统计,销售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大商品类:一是居民住房及其相关家居类商品的消费。宁波市从2000年到2006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速度达13.4%,由此带动了家居类商品的消费,2006年,家俱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63.9%和21.2%。二是汽车消费快速进入家庭。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由2000年每百户0.5辆到2006年的8.75辆。三是个人享受、发展教育及服务性消费所带动的商品销售,如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儿童玩具类等商品零售年均增长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四是移动电话、个人电脑、移动存储设备、MP3、数码照(摄)相机等IT产品成为居民消费新宠。宁波市城镇居民移动电话普及率由2000年每百户33.5部上升到2006年末的每百户174.8部,城镇居民家庭家用电脑每百户拥有量由2000年的24.0台上升到2006年的73.8台。
(三)促进宁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确定工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的重要依据。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2000-2006年宁波市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比重由8.2%降至4.8%,第二产业比重稳定,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5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提高,2006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47.1%。以住房、汽车等商品消费为特点的消费结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使得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金融等汽车服务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此外,建筑业每生产1元产品,需要直接消耗0.64元的工业产品,还可以带动0.04元的商品销售;每投入100元的住房资金大概可以创造相关产业170元到200元的需求;每销售100元的住宅可以带动130元到15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住宅行业每吸纳100个人就业,可以给45个相关行业带来200个就业岗位。可见汽车、住房等热点消费品的拉动作用范围广,层次高,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真正启动并合理控制这些热点消费品的市场导向对于宁波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有裨益。
三、制约宁波消费结构升级的不利因素及对策
努力促进消费增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必要前提,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根本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扩大就业岗位使公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客观必然。2000年以来,宁波市消费市场不断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消费结构升级的不利因素:一是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偏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宁波市最终消费率平均约为36.4%。二是劳动者报酬比例缩小,分配结构不尽合理。从收入法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结构看,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部分的分配比例中,劳动者报酬基本上反映了社会劳动者个人收入部分,是劳动者可以用来维持生计、改善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整个社会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的大小不仅直接左右着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高低,而且通过其积极性的发挥而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宁波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2000年为45.4%,2006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9.6%。三是城乡消费差距与居民内部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居民消费倾向波动较大有待进一步提升,中间阶层消费尚未形成规模;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完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但服务性消费依然不足,消费热点时有出现但尚未形成持续型、波浪型热点,消费结构处于升级蓄能期,短期内难以实现全面升级。因此,宁波市优化居民消费结构应着力提升即期消费与中低收入者消费,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与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深化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有效提升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努力提升服务业消费,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做好消费结构升级准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促进农村消费增长与拉动城市消费的重大作用,不断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