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甬推进自主创新建设 自主创新路越走越宽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7-11-30 02:25:42

  记者沈朝晖通讯员陈梓军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经过三年多的筹建,今天迎来了中科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验收,并正式揭牌成立。这一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基础而组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中科院、浙江省和我市共育的一朵“奇葩”,将对我省、我市材料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时期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1999年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以来,我市把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争创宁波发展新优势的必由之路,以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人才和高等教育为抓手,不断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2006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把自主创新从科技战略、产业战略层面上升到区域发展战略。今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会议,把自主创新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举全市之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在这一战略部署下,我市以加快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加快发展模式转型,促进宁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政策支撑,充分调动全社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宁波市专利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创新,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9.75亿元,同比增长30.6%。并强化激励机制,从2005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个人。 

  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努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市引进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大院大所10家,引进共建了高水平技术开发机构170家。建设了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75家(其中省级87家,国家级6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3家(其中省级4家、国家级2家)。支持建设了市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中心、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0余个。  

  并从去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成为人才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强化企业主体,使之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留学生专项创业资金,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研发项目予以补助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目前全市已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39家,其中国家级93家。我市95%以上专利、80%以上研发投入、60%的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项目均来自企业,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强化基地支撑,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推进宁波国家高新区建设,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核心区、科技创业的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区。去年我市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启动了宁波研发园区建设。同时,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使之成为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市已建立14家孵化器,其中国家级2家,在孵企业800多家。 

  强化人才保障,不断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活力 

  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大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到宁波创新创业,加快高层次紧缺人才、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引进培养。全市人才总量从2001年的32.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53.4万人,其中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从2001年的1950人增加到2006年的8260人;高级职称人才从2001年的9100人增加到2006年的19000人。 

  我市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近两年,有3个科技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国家科技奖重大突破。2006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到0.91吨标煤,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9.5%和28.7%。在省对市党政领导班子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我市再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成为全省唯一连续8年获得考核优秀的城市。2006年我市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居我省首位,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 

【编辑:赖小惠】